教亦有道

学习主动的方法

2021-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迟玉龙

很多父母都做过尝试,如何让孩子学习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招,从结果上看,有没有真正让孩子主动学习,却是另外一码事。大部分家长常用的方法有以下这些。

1、跟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学习需要他主动才能学好,爸妈代替不了他,跟孩子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把书打开的那一刻,意味着有黄金万两,多么美好的事情。实际情况却是越讲道理,孩子求知欲越低,有的父母最后把自己讲崩溃了。我们跟孩子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有些孩子比较聪明,他比父母懂的道理还多,更有甚者,孩子说:“妈,你们再生一个吧,好好教育他,别跟我讲了”。最后我们发现,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学习是很困难的。

    2、给孩子做好的行为示范。自己在家里做出读书的动作,希望能给孩子做行为示范、做榜样,可是孩子经常无视父母的行为,我们做我们的,孩子做他的,这也不是个好方法。

    3、跟孩子动之以情。经常跟孩子讲:“我们累死累活赚钱,都是为了你啊,我们老了就靠你了,你如果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将来赚不到钱,我们咋过啊!”,孩子经常只是感动一会,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说次数多了,孩子就对我们喊:“别演了”,孩子烦我们动感情。

4、实时监控孩子,把自己当成一个当移动摄像头,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及时反馈给他,“你没有认真学习”,“你写作业的时候脑袋里在想别的”,监控时间长了,孩子学会了装,父母看见他的时候,做出一副学习的模样,看不见的时候,他是另外一种表现。

5、物质利诱。通过给孩子买礼物,让他主动学习,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甚至超出家庭经济承受的范围,心理承受的能力,没有更大的物质利诱,起不到效果,不是好的方式。

6、目标引领,给孩子制定一个总目标,然后分解成小目标,孩子也想实现目标,但是就是不执行。

7、道德绑架孩子。把学习行为的主动和被动用高尚和卑下来区分,主动是高尚的,被动是卑下的。用各种古人的、名人的、高尚的行为或者事例来告诉孩子:“不学习是极其卑下的行为,会对别人构成伤害,你对我构成伤害,这是不道德的”,孩子说:“你让我主动学习,你也伤害我了,咱俩谁高尚呢?”

8、拿孩子跟人比较。跟比自己强的人比较,孩子要么跟人绝交了,要么跟不如自己的人比较。有的孩子拿别人的父母跟咱们比较,咱们憋气窝火,孩子会说:“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看把我教育成啥样了?”

还有很多方法,但是我了解到,这些能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方法效果并不好,很多方法并没有让孩子主动学习。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希望孩子主动学习是谁的诉求。我问家长:“希望孩子主动学习是谁的诉求?”,家长说:“我是为他好啊”,我又问:“希望孩子主动学习是谁的诉求呢?”,家长说:“我是为了他好啊”,我接着问:“我问你,这是谁的需要?”家长看着你,一脸的无辜,“我是为了他好啊”。我问:“这是谁的需要?”这么问的时候,家长会主动回避这个问题,“你说他不该主动学习吗?”

我们需要弄清楚,“该不该学习”跟“需要不需要学习”是两码事,需不需要学习跟能不能学习又是两码事。

真有绕不明白的家长,说:“我们好吃好喝供着他,不批评,不打骂,他抽空就玩游戏,就是不学习”。简单一句话,希望孩子主动学习是谁的诉求?是咱们自己的诉求,为什么有些家长总是绕呢?我差点以为我们的需要就等同于孩子的需要,其实每个诉求的背后,都代表着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

有的老师给家长出主意,孩子不主动学习,主要是欠揍,狠狠揍一顿就好了。有个老师给家长出这个主意,家长下不去手,老师代替父母狠揍一顿,结果孩子不去上学了,家长不知道该感谢老师呢,还是该怨恨老师,我见那个家长的时候,孩子已经在家里呆了2年多了。

老师让家长怎么做,反应的是老师的需求,即使是为了家长好,也是他自己的需求,我们希望孩子主动学习,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需求,甚至给别人出主意,给人建议也是我们的需要。董老师说希望结束中国父母打骂孩子的历史,我们被董老师的诉求感动了,我们也希望结束,这是我们的诉求,董老师共鸣到了我们的诉求,我们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想清楚,希望孩子学习是谁的诉求?是我们的需求,我们在帮助孩子的时候,一定得知道,如果之前错误了,得认账,对我们的行为负全责。不能把我们的需要等同于孩子的需要,把我们肩负的责任让别人扛。爸妈希望孩子主动学习是父母的需要,父母要负全责,我们要想明白。

有家长说:“我小时候学习是主动的,孩子现在为什么不主动学习呢?”咱们小时候在经验层面做到了主动学习,跟我们知道人之所以主动学习的原因是什么是两码事,能做到跟知道是两码事。孩子渴望主动学习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的诉求,能不能做到,他为自己的需要负全责。

如何能让孩子主动学习呢?我们是这个问题的主人,我们的诉求,每个父母的需要,抱着这样的心态看一下,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这是今天要交流探讨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学习呢?在这个立场和视角下看一段历史背景,对我们完成今天的主题,解开困惑有没有帮助,我们带着负全责的爱,来审视这个问题。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欧洲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很多学生和民权运动倡导者,爆发了很多反资本主义的游行,叫做68事件,对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很大冲击,民间矛盾冲突不断,引起资本主义后期,整个社会的反思,也让很多学者反思这些事件,到底为什么矛盾这么突出,游行反抗活动这么多?为什么社会变得越来越压抑?人变得越来越消极被动?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受到很大挑战,人跟人之间的交往为什么变成对立关系?人的幸福指数为啥越来越低?引起那个时期社会很大反思,目的是让社会结构能稳定下去,否则容易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土崩瓦解。有一个德国哲学家叫尤尔根·哈贝马斯,在1981年提出一个让他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论,他写了一本书《交往的理论》。

他提出这个概念,对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对立矛盾,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里的人不自觉进入一种模式,以功利主义价值导向为地基。“爱”变成了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控制行为,科技不断进步,科技反过来对生活进行了统治,物质发展极大丰富,丰富的物质反过来对人的精神生活形成压迫,这一切是整个社会功利主义导向发展到今天,不自觉形成的。

他很清晰的提出两个概念,人的各种行动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工具行为”,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采取的行为,譬如种庄稼,农民为了把庄稼种好采取的各种行动,背后的思维模式是“主体思维”,我是主体,庄稼是客体,外在的自然世界都是客体,人和自然世界互动模式体现的是主体思维。人是主体,人有主观能动性,套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比如说,孩子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孩子是主体,学习对象是客体,如果去掉边界条件,孩子单独面对学习的时候,孩子的整个思维模式是主体思维,就是“我如何把学习学好,这是我的事,这是我的责任,这是我的诉求”,他的所有思维模式是主体思维。主体思维导致人在做事的时候,具备人的主观能动性。

为什么这个时期爆发了这么多矛盾,人开始不安心做事了?他发现,这个矛盾不来源于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而在于主客关系之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他提出一个著名理论——交往行为。两个以上的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比如语言,发生的互动行为,这种互动行为不是以一个人去压制另外一个人达到这个目的。譬如你希望孩子学习,那是你的愿望,是你的需求,你不能用你的需求绑架另外一个人,不能把你的需求等同于另一个人的需求,即使你为了他好。如果带着功利目的,很容易出现人压迫人的行为,把另外一个人当成客体。他很清晰的意识到,这个时期集中爆发的矛盾跟人的交往行为有关系,交往行为走进误区,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主客关系,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更多体现在“工具行为”上,一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以功利主义价值观为导向,把人当成了工具,把人当成了客体。他说,真正的人和人之间不是“工具行为”,人和人之间必须回到真正意义上的“交往行为”。教育者是主体,被教育者也是主体,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习,你得知道,你们两人之间是主体对主体,不是一方改造另外一方,不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孩子面对学习是这样的,但是家长以教育者身份面对学生的时候,性质就变了,学习以学好为目的,怎么把学习对象学好。换成俩人呢?你的目的,是使你们的“交往行为”更加合理化,最后达到彼此理解的目的,而不是一方去改造另一方。如果工具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是主体思维的体现的话,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其实是主体间性的一个体现,主体和主体之间,不再以二元对立为前提,而是以主体和主体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为前提,两人都是主体,最后达到彼此理解的目的,这个是交往行为,我们的思维模式,不再去改造人。

他的理论,敏锐的指出了当时矛盾的根源,就是人跟人之间变成了主客关系、二元对立这样一个方式。人跟人之间交往模式不再是以理解、沟通为目的,而是变成主客关系,一方对一方采取行动,家长把孩子当工具,让孩子通过学习实现自身的需求,孩子就成为客体,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就被剥夺了,孩子的主体思维就体现不出来了,因为我们把孩子当成客体了,给物化了,给工具化了,就直接影响孩子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孩子工具行为的达成。

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如何才能让孩子主动学习,在哈贝马斯的理论基础上,我们之前用了各种招,没有什么效果,因为有一个误区,就是把人当工具了,不是单纯方法层面上有什么问题,而是把人当工具。

我高中时休过学,第一个班主任也是为我好,他“恨铁不成钢”,他希望我学习更好,最后把我整成废铁了,不上学了。我休学一年后,回来遇到一个新班主任,我开始变得主动学习了。单纯从方法上,这个班主任也给你讲道理,也对你动之以情,从这看不出两个班主任有啥区别,都是为你好,但是给你传递的感觉不一样。我跟老师说:“我适应不了学习生活”,他说:“你适应不了,时间就浪费了,老师替你可惜,你怎么样才能更好融入学校?”我当时提出来,我需要学几天,玩几天,老师就跟我协商,最后同意我,学就全力以赴,休息就去姑妈家。后来发现我基础知识跟不上,老师说:“我能给你帮啥忙呢?”他领着我去找各科老师,让老师给补一下。课堂上听不懂,就自己学,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我觉得这个老师挺好,我看他的眼神,看不见他对我看不起,不尊重。

我反思这两个老师都是为我好,第一个老师跟我之间的交往是工具行为,他把学生当工具,把他的诉求等同于我的诉求,为了达成“为我好”的目标,对我采取行动,有时讽刺你,挖苦你,鞭策你。其实这俩老师的本意都很好,一个当把你工具,一个把你当人,第一个是工具行为,第二个是交往行为,互为主体,在这个关系基础上,让我在面对学习的时候,我的思维方式变了,我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思维,让我主动学习。

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就是主观能动性,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主体思维。学生和教育者之间,是间性问题,以沟通为目的,以彼此理解为目的,学生和学习之间是主客关系,学生是主体,为了学好,“我”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应该怎么做,怎么对“我”的行为负全责,这是学生的需要。

这种行为模式,直接改变了我当时在学习中的思维方式,我从被动到主动,借由这个主体思维完成我的学习目标,相当于老师给我借了一个交通工具,我借由这个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

让孩子主动学习,如果在方法层面上有一个工具的话,就是“我是主体思维”这个工具。这个主体思维在哪产生的?在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借由间性问题解决的,不再压迫你,不再奴役你,虽然我那么希望你学习好,但是我得考虑你的需要,最后达到彼此的理解,然后借由“主体思维”这个工具,孩子在学习行动上,人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出来了,到达了主动的目的地。

昨天从西安训练营来到长春,坐飞机上,我就想怎么才能更形象地让家长理解到哈贝马斯这个理论。打个比方,我的目的地是长春,我现在西安,我是怎么到长春的呢?我需要坐飞机去,机场有好多飞机,如果我上错飞机,可能去的目的地就不一样了。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这是家长的诉求,相当于你现在在西安,“让孩子主动学习”是你要去的目的地,怎样才能让他主动学习呢?我们需要借助的这个方法,就是“交通工具”。坐飞机的时候,是西安到长春的班机把我带到了目的地。如果孩子自身没有这样的诉求,你是无论如何也带不动他去做的。如果人一生下来没有完善自己的欲望,没有主观能动性,是无法带他到目的地的。我们要做的,不再把人当工具,不再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关系,是互为主体为前提,最终我们跟孩子之间达到彼此理解。

家长跟孩子一商量,孩子明白了“我爸妈希望我主动学习,我何尝不希望主动学习呢?”相当于两个人都在寻找同一班飞机,家长和孩子在机场里找啊找,一旦找对了,会发现这班飞机会带着你到达目的地,这班飞机叫“主体思维”。学习这个事没有人能代替,在学习上我有决定权,我对我的行为负全责,我可以决定学或者不学,在学习这个事上,我是主体,没有人能代替我。

学习主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具有主体思维,他是主体。如果孩子上不了这班“飞机”,是到不了目的地的,让孩子主动学习是利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孩子也是利用他自身主体性,最后都达到了目的,这个是一致的。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核心是学习者怎么看自己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对学习采取什么行动,是替爸妈、老师完成任务,还是为了自身的目的达成任务,背后的思维方式对孩子能不能主动学习起决定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