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把冬至定为12月22日?
2018-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大文号
冬至,是个特定的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是人定的,而是人发现了这个位置规律,因此将地球处于这个位置的那天定为“冬至”。地球的四季变化,取决于太阳的直射位置,正常情况下,地表的同一位置,太阳越接近头顶直射的位置,地表越热,气温越高。
因为地球自转轴是斜的,所以围绕太阳公转的时候,太阳直射点会在地球表面南北移动,直射点移动到最南边的时候,就是冬至日,那条纬线是南纬23.5°;移到最北边的时候,就是夏至日,那条纬线就是北纬23.5°;移动到赤道的时候,就是春分或秋分。
我们现在用的格列高利历法,是太阳历,一年整好对应地球公转一圈,那么每年,地球处于冬至日位置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同一天,就是12月21日或22日。
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能同时对应太阳和月亮的周期,从初一到二十九、三十,是对应月相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太阳周期。冬至那天,就是对应地球处于冬至位置的那天。
冬至那天,是北半球看太阳斜得最厉害的一天,是白天最短的一天,太阳“最南”的一天。过了这天,太阳就要回归了,白天会越来越长,直到夏至。太阳回归了,意味着春天已经蓄势待发了,意味着新的一年就快到了。
说到冬至干嘛,显然,冬至要吃饺子啊。这饺子,可是有点来历。
传说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说他有一年被分配到长沙做官,正逢冬天,路上看到很多饥民挨饿受冻。天气太冷,最显眼的就是很多人耳朵都冻坏了。张仲景心中很难受。在长沙安顿下来之后,就想了个办法。冬至这天,用面皮包了些怯寒的药材,包成耳朵的形状,起名叫“娇耳”,拿大锅煮熟了,分给饥民吃,一人两只娇耳,一大碗汤,喝了之后遍体生暖耳朵发热,怯怯寒气。后来,这种食物就被称为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