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思城市故事

下篇之(平凡的世界)

2019-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清欢意

“少平既不急忙睡,也不去街上。”

他通常都是拿本书在院子的路灯下看一会。上次他给诗人贾冰还那本《牛虻》的时候,贾老师还主动帮助他在黄原图书馆办了个临时借书证,这使得他能像以前那样重新和书生活在一起。

只不过现在除过熬苦不说,也没多少闲时间,一天只能看一二十页。一本书常常得一星期才能看完。”

“但无论如何,这使他无比艰辛的生活有了一个安慰。”

一、

开头的这段话,是书中的一位主人公,他叫孙少平。

故事也是由他开始。

记得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那是一本很厚重的书。光是这篇幅,就可以预想到这其中故事的精彩。

一开始觉得很新鲜。

但是看不到一半,就停了下来。手中的书翻得越快,心里就越烦躁。

年少的心,总是太浮躁。

而这样的宏伟巨作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于是便有了后来第二第三次的阅读。

二、

正如书名,平凡二字贯穿全书。主人公孙少平是那个年代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年轻人。他的哥哥叫孙少平,妹妹叫孙兰香。而他的家庭也是普普通通家庭中的一个。

文字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细节的描写。

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当你合上书的那一刻,文字便会转化为一帧一帧生动的画面。而那些藏在文字里的人,在你的脑海里,就像活过来一样。

贫穷的条件,孙少平几乎都没吃过饱饭。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仍有着自己的理想抱负。哥哥少安因为家里穷,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年纪轻轻就扛起家庭的重担。妹妹兰香,从小就特别懂事。经常帮家里干活,有好吃的也先留给长辈。

这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却又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家庭的真实缩影。

在书的开头,路遥先生写着一句话:

谨以此书

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是啊,你可能会忘记自己曾经做过的某一件事情。但是你生活过的地方却是烙在你的记忆中。

家乡,是每一个人在心中独一无二的记忆。

当外出打工的孙少平带着满满的礼物,乘着车返回家乡的那个时候。

“亲爱的双水村就在眼前了。

少平透过车窗,远远地看见他家的窑顶上飘曳着一柱灰白的柴烟”

“一股说不出的温暖和甜蜜刹那间涌上他的心头,使他忍不住鼻子一酸,几乎要哭了。

哦,家乡,永远叫人依恋和动情的家乡啊。”

书是生活,生活是书。

这部长篇巨作,被评价为有着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它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92年,路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2岁。

疾病带走了路遥,却留下了他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

而在当下浮躁的气息下,读经典到底还有没有用?

有人说,经典只是反映某一个时代的信息,并不能代表当下,也没有可用的地方。现在都那么发达了,以前土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

之前在一个读者群里,看到有人在讨论上大学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才是有用的。学英语?学电脑操作?还是进社团?或者是担任班干部?

有人说学那什么什么没用的,以后找工作也用不上。

真的如此吗,这时候又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内容是王安忆作家对“有用和无用”的看法。标题是“王安忆致学子:不要过于追求效率。”

他说,“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

“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的连接和推动,那些边缘的次要的性质从因果链上碎裂下来,被淘汰出局,生活和人生本来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质地也具有弹性,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因而变得光滑,坚硬,并且单一。”

也就是说,别做什么事情都带着功利心。有时不去刻意强调结局,也会“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时候再来解答上面的疑问。

无论是学英语、电脑操作,还是进社团,或者是担任班干部等等,这些事情本身也是一项技能。而在往往这些技能可能不会马上,或者直接发挥作用。

而是你在学习这项技能的过程中,所收获的能力,足够让你去面对另一个新事物。

最后,如果你感兴趣,建议你还是直接阅读这本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