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怀念杜甫

2023-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琴心雕虫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幼年在自家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他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羸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杜甫出生时,唐朝即将进入开元盛世,他长在“奉儒守官”的家庭,才华出众,志向高远,但居于长安十年之久,才谋得一个小官,不仅生活拮据,还得忍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辛酸。

杜甫不是李白,做不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潇洒。“奉儒守官”的家庭教育已化为血液在他的血管中流淌,于是他只身前去投奔即位不久的肃宗,做了左拾遗。但为官不久,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复杂的政治斗争使他终遭贬谪。

杜甫不是庄子,做不到弃置不用后的逍遥自在。他一如既往地幻想自己能够被任用,到处投奔,不断漂泊,寄人篱下,最后在饥饿,疾病和贫困中死去。

但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

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一方面是胸怀天下,雄心万丈,一方面是仕途失意、漂泊流亡,他于自身价值无处实现的痛苦煎熬中,体验着那个时代的百姓苦难。他的诗歌不仅代表着他自己,也代表着中国古代读书人内心深处以才学报国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所以,后人尤其是乱世中的知识分子在读杜甫的作品时,很容易生出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