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

请回应一个12岁孩子的法庭控诉,只生不养,《何以为家》?

2019-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贵圈尘姐

《何以为家》,何以为家?

顾名思义,重点在“家”!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说说“家”字儿吧!家是什么?家就是和自己最最至亲的人一起生活的栖身之所。

再往广一点儿说,家分为大家和小家。大家就是国;小家就是你家、我家、还有他家。

何以为家?现在就回答这个问题?NO!

因为还有个字儿非常重要,那就是“为”:已经有了家,拿什么来维持这个家;还没有家的,拿什么来组建一个家?

(原创申明:本文为九娱真经原创,作者:逸风,首发于今日头条。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搬运,会被强制删稿。欢迎留言转发,记得多多关注哦~)

没错,这就是本人在没观影前,只对这部影片名字的思考与自我解读。

而看过之后,可以说让人好几天食无味寝无眠......

或许此时的你会问?你是MM还是GG?

当然,我是GG!

GG?你还这么感性?

你若真这么问,GG还真有回答你问题的底气,那便是你没走进电影院!

故,GG会原谅你没观影前所有的疑惑!

好久没有码字儿或写观后感,更别说有能力写影评了。

今日提笔,实为被夫人所“逼迫”,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被影片所感动。

夫人说:“这部电影这么好,而且你又这么有感慨,干嘛不写下来呢?”

我说:“我不会写,语言组织能力不强,且一无文字功底、二又没文笔!怎么能写得出来呢?”

夫人说:“很简单!你就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我,说出一二三个好理由就行!”

硬着头皮,好吧!答应下来...

既然这样,那我就把三问三感全写下来!姑且当做是好理由来推荐吧!今天,先说三问。

三问之一:和平有多重要?

文章一开头,为啥啰嗦那么多?答案就在此!

俗语有云,有国才有家、国泰民才安。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怎知战争环境下的民不聊生?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都没有了,何谈自己的小家?

战争环境下,活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说,指不定哪个瞬间眼睛一闭,这一辈子就过去了;

死者呢?身体得不到安葬,灵魂还无法安息!

活着生不如死,死又不如赖活着的境遇,更反衬出和平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安定、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

《何以为家》,正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优秀作品,因为它能真正能让你身临其境地在战争环境之下,去面对逃难人极窘迫的生存环境,去感同深受那些求生欲下每个人逼不得已的委曲求全、痛苦煎熬、沧桑磨难....

它让你看到了一片蓝天下,两种不同且极度两极分化的人生群相。

电影讲述的,就是一家不惜千难万难、艰难险阻也要偷渡到别国的逃难人。在偷渡到别国后,他们受尽人间冷落、欺辱,但只要能苟延残喘,也像生命力极强的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

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

但是,可悲的是,逃难异乡寄“人”篱下时,一个人的价值,远远不如四面都透风却能暂时栖息的墙!

为你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吧!好好地爱自己的国,好好地为自己的家,千万不要身“福”中不知福,觉得平淡很自如!

三问之二:于水深火热之中,你的人性经得起考验吗?

古人早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当然,这都是古时候对所谓“大丈夫”品质的“规范”与“标准”!

也相信,无论任何年代,人无人性终不立!

我们知道典故“陶渊明不为三斗米而折腰”。试想一下,要是给他四斗米、五斗米,甚至更多斗的米呢?他会不会“折腰”呢?

答案无从追溯!

影片《何以为家》,何尝不是对人性的拷问?

影片一开始,一片乌压压的“烂尾楼里,一群“熊孩子”娴熟地抽着香烟云雾缭绕,霎时间还会玩命地在“儿童战争”里拼个你死我活。

其中,一瘦小的小男孩满脸“横气”,狠狠地挥舞手中的“利器”,勇猛地冲向自己的“敌人”,一副不要命的架势,誓死也要捍卫自己的领地相,格外引人注目!

没错,他就是影片《何以为家》中的男一号,12岁的小赞恩!

赞恩,本是叙利亚人,因自己的国家动乱,逼不得已与家人偷渡到了异国他乡,没有身份、没有温饱、没有学上、没有父疼母爱、更没有童年......

他的生活,不是做童工就是混迹“江湖”!

你可以说,这就是个没教养的孩子,你也可以说,这孩子就是社会的累赘......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却深深地给人性上了一课!

如三字经里所日:“人之初,性本善”。尽管面对如此恶劣的弱肉强食的生活环境,影片中的赞恩除了还保留着一丝孩子独特的童贞外,更难得的是,内心还有一棵叫做“手足之情、兄妹之爱”的参天大树,他爱护着、信任着、关心着、牵挂着、保护着......

可这糟糕的环境与残酷的现实就像索命的恶鬼,怎可放过任何一个人?

它们无形中强加给这个孩子很多大人都不具备的、根本不该出现在孩子身上的成熟与处世之道。

你看他面对各种困境,想尽一切办法,却又游走在不择手段的边缘。做着一些虽不完全是坏事,但也绝对不是美丽的好事的小勾当。

因为,命运啊,就喜欢这么悄无声息、冷酷无情又潜移默化地拷问这个幼小孩童的人性。

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守住了!虽然他的人生充满了灰色与黑暗,但是他的人性并没有发生畸变。

反观他的父母呢?为了生存、他们毫不犹豫地贱卖初长成的女儿......

眼看着妹妹就算泪雨滂沱、苦苦哀求、撕心裂肺......

母亲依旧拳脚相加、恶语相向、死死驱赶......

父亲还是推推搡搡、生拉硬拽、心狠手辣......

旁人更是事不关己、平淡如水、冷漠视之......

......

他们显得麻木不仁,愚蠢至极。

为了活着,以为孩子就是指望,所以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全当做一切的求生希望...

连生为父母的本性,都被生存极限消磨殆尽。

或许,从那位年轻的单身黑人妈妈拉希尔身上,我们找到了守住底线的希望。

她同其他人群一样,逃难而来,没有身份。在一家餐馆做服务员,这边辛勤工作,那边还要在洗手间给偷藏在小推车里的孩子喂奶......

即使这样,她仍能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抱着孩子露出幸福的欢颜。

但是,祸不单行,假身份即将到期,意味着随时有被餐馆解聘,被抓去坐牢遣返的危机;电话那头,还有一个让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需用善意谎言安慰“暂时不能给您寄钱”的母亲。

如果要留下来,很简单,只需要把孩子给做假证的,换取不菲的钱和新的身份证明。

她决然坚持不卖掉自己的小孩,就算到最后被抓也毅然魂牵梦绕着自己的孩子。

于水深火热之中,你的人性经得起考验吗?

三问之三:我们的电影人们,你在干嘛?

有这么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影片《何以为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取材于现实,视角犀利、真实深刻、耐人寻味的同时,又让人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思考当中,给人以启迪、反省、激励...

这部影片小镜头大视野,不玄虚、不造作、不煽情却很催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最最主要的是,它不止是一部电影、它还在关注着阳光没能照进去的角落,弘扬着生命中那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为人类社会的美好发展抛出问题、并凝重思考!

它的价值导向,无包装、无虚伪、无空谈!

一部好的电影,如同人的品质,最起码要有良心,对不对得起观众还是其次、首先要对得起艺术的本质、还有艺术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唯一一部“没有演员演戏的戏”,戏里角色的扮演者皆表现出直接秒杀影帝影后的节奏!

在影院,你根本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在看戏,而是觉得自己正在历经着这一切.....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何以为家》如是,它有魂!

当下,我们的电影市场,年产量世界领先,可烂片泛滥。所谓的好片也缺少“质感”,万里也很难挑出个一来!为啥?

这也就是我想问的问题,咱们的导演和电影人们,你们在做啥子?资本欠你啥子嘛?市场欠你啥子嘛?啥子都不欠你滴!

我们缺少这样的素材吗?我们的电影为何没有如此的高度?我们电影的魂到哪儿去了?我们的演员在干什么?我们的导演在干什么?

......

商业片大烧资本!

纪录片寥寥无几!

文艺片常遇尴尬!

......

当然,在小范围内好片还是有的,可又有几部能经得细嚼慢咽?更别提真金火炼!

莫非,从拍电影的初衷与发心开始,就已经迷失了方向?

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全当茶余饭后的闲聊碎语!还有三感,且待下回分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