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派·以读书为名之好文共读

读夏天敏《我叫孙芸芬》

2025-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榕树下zhou

最近真的是忙到飞起,在身心疲累的状态下真的很难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地看书。但是,《我叫孙芸芬》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看完之后的感受是:语言很接地气,情节有很多都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这大概就是这部小说吸引我的最大原因吧。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挺容易理解的小说,主要讲了一个叫民娃奶奶的老女人,因为母亲托的一个梦而决定要找回属于自己的名字。然而,这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所幸在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民娃奶奶终于确定了自己的名字叫孙芸芬。

民娃奶奶活到了七十岁,却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什么。她在家排行第二,所以从小就是二妹,出嫁以后就成了家顺媳妇,因为丈夫叫家顺,颇有种嫁鸡随鸡的感觉。后来,有了儿子,她就是家顺家妈,有了孙子,就叫民娃奶奶了。

称呼看似在变了,却变来变去都不是自己的名字,那些称呼都是依附在别人的身上的。不过这在过去的农村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所有也一致觉得不就是一个称呼吗,何必太过执着,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不是吗?

我相信一开始民娃奶奶也是这样想的,直到她不断地做着同一个梦,梦里是她死去的老娘在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她,叫她孙芸芬。她终于觉醒,觉得那些阿猫阿狗都有名字,她活了一辈子,没理由连个名字也没有吧,那岂不是白活了。

在这一件事上,如果换成其他人,既然梦里老娘叫她孙芸芬,那就叫孙芸芬好了。可是,民娃奶奶可不是这样想的,她觉得人的真实名字很重要,必须得验证,不能随随便便地就叫了。于是,她踏上了回娘家的路,去揭开自己的名字之谜。

她的娘家在一个叫清风寨的村子,那里天寒地冻,农作物出产少,日子贫困得很,所以当年丈夫家来提亲时,知道他的家是在条件好很多的坝子里,她就想都没想就嫁了。那个时候,人家不问名字,娘家也就不说,因为能吃饱饭才重要,名字什么的根本不重要。

如今,清风寨的生活环境变好了,也通了汽车,回娘家已经不是一件艰难的事了。然而,她的父母早都不在了,父母那一辈的老人也所剩无几了,名字的事问谁呢?所以,此次的寻名之旅注定了波折重重。

首先,她见到了自己的弟弟,才知道原来当年叫憨憨的弟弟已经给自己起了个名字。而当弟弟知道她此行的目的之后,却觉得他起名是为了办身份证,因为要去城里务工,她一个一只脚都快埋进黄土的人还要名字来干嘛。

不过话虽如此,弟弟还是带着她去找了唯一健在的小舅奶。小舅奶都是快九十岁的老人了,虽然精神还好,但是却表示从来没听说过她有什么大名,什么孙芸芬,只知道她是二妹,她父母以前都是叫她芬芬的。

不过,在小舅奶这里倒也不是一无所获的。小舅奶告诉她,当年的小学老师小刘老师曾给她取过名,因为小刘老师想让她去上学,但她父母不同意,后来当然就没读成书。

既然知道了小刘老师的存在,于是她又回到了清风寨,去了村子里的小学,才知道原来小刘老师早就退休,并且已回去县城的家里住了。民娃奶奶最终还是不辞劳苦找到了小刘老师,也终于确定了自己的名字就是孙芸芬。

有了名字,当然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并且改口才行,不然有了名字还不是跟没名字一样?所以,回到坝子自己的家以后,她逢人就讲自己叫孙芸芬。结果,不仅被人认为她脑子有毛病,还被村里的酒鬼骗酒喝,真的是一波三折,却都无法让自己的名字能被人记住,这让她很沮丧,也很失望。

后来,她的孙子因为摔伤了脚,她要留在家里照顾孙子,反而有了跟孙子学写字的机会。也因此,她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然后突发灵感,与其费口舌去告诉别人她叫什么名字,还不如把名字写在纸条上,然而贴到每家每户的门口,这样人家一看,跟着念,慢慢地不就人人知道了吗?

当然,后来,她果真那样做了,而且把它当成是一件无比神圣的事情去完成的。小说的最后,并没有提到村里人见到纸条时的反应,也没有交代后来的事情走向,而是留给读者一个很大想象的空间。

在村尾,赵家的狗吃了她丢的骨头也没叫,她放心地贴完最后一张。这时,天空已有微曦,她忍不住叫了一声,孙芸芬,我叫孙芸芬。
这个声音在寂静的村巷里久久地回荡,久久地徘徊而不肯消失……

小说看完了,但是内心却久久难以平静。主要是,这部小说的背景设定是很能引起共鸣的。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她也是跟民娃奶奶一样,在村里,她的称呼是附在爷爷的称呼之后的。至于她的名字,我是直到成年以后才在她的身份证上看到的。

除了引起共鸣这一点,我觉得小说的情节设定也非常值得借鉴。记得以前学习过,如何写好一部短篇小说,最重要的是不停地给主角找茬,令他陷入困境,也让读者揪心。孙芸芬找名字和让人知道她名字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另外,小说的主旨,我觉得是作者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来说明时代变迁之下,女性思想也在觉醒之中。时代在变,女性的地位也该受到尊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