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我关闭了朋友圈,然而...

2018-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帅春风

我为什么要关闭朋友圈

大M说我平时有事没事就老是刷朋友圈,吐槽我是不是木有其他的事情做了吗。有时5分钟之内,会刷3次朋友圈,每天的朋友圈的内容都可以很快刷完,然后一不小心就会刷一遍又一遍,点赞,回复,发自拍,卖萌卖傻卖鸡汤。

但是大M自己也刷抖音,没有1个小时出不来,一边看,一边笑,一边看一边笑。例如:“狗肉汤-狗肉汤就是用狗肉炖成的汤。在狗肉汤饭店,所有的狗肉汤都是当天的新鲜肉一天一炖....”,把所有有关的视频刷一遍。然后就在那里说,“快,给点反应,你是二狗....”

我们都会有这种着了魔的行为习惯:同一个动作,重复,重复,没有困难,给我们不断地带来小的愉悦感,但是重复太久了,也是会有种或轻或重的空虚感。想想,为什么会总是这样呢,刚开始看朋友圈只是为了了解别人在做什么,到了后面即使看了一遍也还会再看一遍,这也许是因为不用去思考,所以大脑会感觉到舒适,会很愿意选择停留在这个状态下。

但是这种对于让大脑感到舒适的方式并没有实际有用的价值,反而会让人滋生懒惰和拖延,所以,突然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想到了,要不,我就定个“限制朋友圈周”吧。

实践“限制朋友圈周”

今天是2018年5月25日,7天前5月19日,我关闭了朋友圈,把这周定为限制朋友圈周,限制朋友圈周的规则是:“每天只能打开一次,看15分钟以内的朋友圈。看完朋友圈一次之后就不能再看多一次了。必须等到第二天才能拥有新的一次看朋友圈的机会”。

第一天(5月19日):

首先,隔三差五地,我会拿着手机,手会不由自主地打开微信,翻到“发现”页面,点第一个栏目,尴尬的是,因为关闭了朋友圈,所以每次都是点到了扫一扫,才醒悟过来“我已经关闭了”朋友圈这件事了。

其次,在没有办法打开朋友圈的时候,会顿时空虚起来,我可以做点什么,然后会强迫自己思考有哪些其他需要做,但不需要在手机上做的事。

到了可以看朋友圈的时候,点开朋友圈,一个个地看下去,然后进行点赞和回复,突然想到,其实并没有真的很重要的事情需要我来点赞和回复,只是我们可以通过朋友圈了解朋友的状态,还有就是告知朋友我们有关注你,以及我们可以分享我们希望分享的事情到朋友圈而已。

第二天(5月20日):

也会不时地打开“发现”栏目,打开那一刻就直接想到了其实我已经没有开朋友圈了,但是次数明显比第一天少很多。应该已经开始适应没有朋友圈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焦虑

第三天(5月21日)

因为当天很多事,所以,没有朋友圈也并不困难。

第四天(5月22日)

心情没有异常,但是,我晚上回家后不知不觉地用手机看了一会QQ浏览器推送的新闻和视频。等到看完了之后,想着,自己是不是把“兴趣”转移了,还挺可怕的。

想想,纠正一个习惯,潜意识可能会下意识地通过其他的方式填充没有满足到的“习惯”。所以,“另一件事”这个时候可以考虑替换成更有意义的,有积累的事情了。

第五天(5月23日)

我用手机瞎逛了一会,找到了简书,觉得可以把刷微信朋友圈的时间关注一些产品相关的主题,学习并开拓自己的视野。同时,公众号的写字这件事放到简书上来,特别是不用一次性写完,一边想到了,就一点点补充完善上来,这也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的开始。

第六天(5月24日)

白天很忙,晚上和大M看了电影,只打开了一次朋友圈,点赞和回复朋友而已。

第七天(5月25日)

今天的我在起床吃早餐的时候就打开了朋友圈,点赞和回复朋友。之后到现在都没有再用朋友圈了,虽然还是有点来微信的“发现”栏目,但是心里对朋友圈的期待已经没有开始的一两天那么强烈,现在的我,在简书的手机端继续写这篇文章。

实践意义

总结一下,首先上周六我关闭了朋友圈,到现在,依然会有以前一些下意识的习惯动作产生(拿起手机->点开朋友圈->点击发现->点击朋友圈),但是这个动作正在慢慢地变少,行为正在慢慢地产生积极变化,心情没有变得糟糕,看朋友圈看太久造成空虚的那种状态已经缓解。

其次,一天看一次朋友圈,并没有让我感到纠结,反而也催促我去想,我是不是可以干点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这也许是转变行为习惯的一个比较好的起点,通过转变行为习惯,也转变了个人的心态,让人往更有意义的方向去思考甚至是行动。

最后,尽量少看,以及有计划地看朋友圈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小的改变拖延症习惯的好的切入点,这个习惯值得再继续14天,凑成21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