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成长还是残酷的青春
我说:
这不是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这是两个家庭的悲剧人生。
这不是一轮月亮的阴晴圆缺,这是两个优秀青年生命之光的熄灭。
复旦的投毒案,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以“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来形容此事件的影响力也不为过。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娱乐杂读甚至是易经解读,我有些茫然。正如夏虫不可语冰,作为一个初涉世事,在法学边缘徘徊的初学者,我无法用言语去穷尽每一种观点。以下仅表达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2013年4月26日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然而对于黄国强一家来说,却是晴天霹雳。这一天,他们唯一的儿子黄洋因N-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黄洋,27岁,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他在中毒的前两天公布的复旦大学耳鼻喉科博士研究生的名单上名列第一。
此案件的另一位当事人,被告林森浩比黄小一岁,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在饮水机内投剧毒致室友黄洋死亡。
在央视国际频道的相关报道中,被告人林森浩一审被判处故意杀人罪,检方认定其动机为“因琐事与黄不合”,而被告人辩称“因为愚人节想捉弄黄”。
从法学角度看,林森浩以残忍手段杀害同寝室友,且从投毒至受害人身亡期间有三次机会(1.没喝之前2.林回寝室3.黄被送至中山医院就诊时)挽回而均未采取任何手段以防止事态恶化,其社会危害性大,且犯罪构成要件均具备,故构成了刑事犯罪。
作为个案,媒体起先赋予了它太多的含义,编造的各种故事易让真相隐之不出,遮蔽公众视线。随着事件的推进,坊间流传的竞争说与情杀说等流言不攻自破。媒体也渐渐地冷静下来,报道的标题不再是“复旦投毒案”,而变为了“林森浩案”。
两个人同为学业优异的医学生,还是共一个屋檐的室友,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林森浩冒着如此的危险将曾经的同学推进死亡的深渊?是什么让林人性中的阴霾驱散了医生天性中应有的悲悯而魔化地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田?果真是他自己说的那样——只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吗?这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心理学来分析这起悲剧的发生。
央视记者董倩于庭审前面对面地采访了林森浩。在节目中,董倩说,在(她)采访林的过程中,你很难判断他到底真不真诚,他有着矛盾的性格,没有任何情绪化表达,超乎常人的冷静背后透着无情的冷酷。除了在表达自己听到黄洋死讯时“脑子嘭的一下”时,他再无任何情绪化的流露。这一段投毒者的自白更像是他在讲述与他毫不相干的别人的故事。
诚如复旦发言人所说“人人都是福尔摩斯于社会无益”。林把案件的发生归咎于自己读多了理科书而形成了直且不记后果的性格。两人平日相安无事,与黄无深仇大恨,而是自己不懂得处理负面情绪再加上自欺欺人。仔细比较黄林两人性格,不难发现这是处于两级的性格碰撞。黄洋外向,善于表达;林森浩内向,沉默严谨。或许是差异明显让林脆弱敏感的内心在挣扎中走向疯狂。但不论如何,他都不应漠视生命,将室友比之白鼠。投毒的那一刻,他是否想起过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言?做人的底线已沉沦,高端知识成了杀人的帮凶。这种缺憾,你我无法弥补,心灵的承载体——社会应当好好反思,以当后鉴。
站在教育学的维度上,这不可谓不是教育的失败。黄的父亲黄国强说“这不是林一个人的责任,希望引起高等大专院校对毒品和化学药品的管理的重视。”而广东农村的林父林尊耀则怎么也不相信自己那个在地震中捐款献血、从小就是家里的希望的优秀的二儿子会沦为一个杀人犯。这不只是两个家庭的离殇,更应是全社会的焦点。大学虽然是象牙塔,大学寝室却着实是个小社会。此事过后,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风潮。“确实,对于300万大学生而言,如何与室友及同班同学和睦相处已成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话题”。河北卫视报道的12所高校大学生寝室关系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人数仅占4成,而近3成人认为大学里最不开心的就是寝室关系。心理协会的调查也指出,大学生问题最为突出的4方面即为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社会压力、情感困扰。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遏制此类问题,还应依靠自小而大的生命教育与心理教育。唯有如此,才可让逝者安息,生者警示。
附:
黄洋生前最后一条微博引用的歌词:
别问我善类或恶类
我只是渴望纯洁的哺乳类
善恶的分界
不是对立面
而是每个人
那最后纯洁的防线
都逃不过考验
同学说林森浩:
他记仇,但从不轻易外露。
他家境贫寒自卑羞涩。
他有着同龄人少有的自律。
但他灰暗的一面却鲜为人知
本文系本科阶段关于二零一三年复旦大学黄洋林森浩案的分析与感悟。五年已过,结局已定,但关于它的思考从未停歇。灵魂的和解,人世间的生灵已无从知晓。愿我们都守住那潜藏的恶魔,释放人性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