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学会这三种方法,让你每天都能收获幸福
你有没有发现,物质所能带来的幸福感开始变得越来越少?以前,如果家里要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者数码相机,那种兴奋的感觉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更早之前,如果台式机要升级一块芯片,买来之后各种测试,各种跑分也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满足。
而现在,新换一部手机,新鲜还不到一个礼拜,那种幸福的感觉早已荡然无存,更别说焕置冰箱、彩电之类的传统家电。
有一个经济学名词或许可以解释这种物质幸福减少的原因:边际效应递减。在你饥肠辘辘,吃上第一根香喷喷的羊肉串时,那孜然的香味和羊肉的肥美充斥着整个口腔,似乎所有的味蕾都在舌尖上欢腾,紧接着第二根、第三根,…直到第十四根,你的舌头早已麻痹,你的满足感几乎无限逼近于零点。
所以今天,当我们该有的几乎都有了,物质丰富的我们却逐步失去了幸福的感觉,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物质幸福递减的时代。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怎样摆脱味同嚼蜡的感受,如何才能活好每一天,重新获得幸福的能力?下面的这三种方法,或许会提供你一些不同的启示。
1. 改变花钱的方式
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伊丽莎白·杜恩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受试者被要求先给自己的幸福程度打分,然后罗列他们在获取奖金收入后的支出金额明细,查看有多少是花在自己身上,又有多少花在了别人身上。研究结果显示,把钱主要花在别人身上的参与者平均的幸福分值要高于在自己身上花钱更多的人。
后来有人质疑,认为因果可能倒置,即持怀疑态度者认为,可能正是因为这些人感到幸福,所以才会将更多的金钱花在别人的身上。
于是,另一组实验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他们一笔钱,并强制要求其中的一组做自我消费,而要求另一组给他们的亲朋好友买些东西。结果依旧显示,强制要求把钱花在别人身上要比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收获更多的幸福。
另一个有关金钱使用途径的幸福心理实验也很有意思,依旧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将获得的一笔金钱用于购买具体的商品;又请另一组把它们花费在某种体验上(比如听一场音乐会或看一场电影)。结果显示,单位成本下,“体验组”要比“购买商品”组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2. 感受生活中的每个小确幸
小确幸,即微小而又确切的幸福。这个可爱的词汇出自村上春树的《兰格汉斯岛的午后》。
中国人喜欢说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小确幸就是你手上这只确定的“小鸟儿”。
罗列一份小确幸的清单,回想一下,哪个瞬间是你的小确幸?
1.炎热口渴时的第一口冰凉可乐。
2.走到电梯旁,电梯门恰好为你打开。
3.午餐发票刮开五十元奖金。
4.夏日午后,天上的蓝天和卷积云。
5.打开新书后扑鼻的油墨香。
6.听完一篇干货满满的音频。
7.看完一部优质的电影。
8.写完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
9.单位领导的一句肯定。
10.读者朋友的一个打赏。
幸福虽小,但很确定。把握它们,感受它们,让它们为你一天的幸福感提供养分,使你增强获得幸福的能力。
3.感到每天都在向目标靠近
上学时,不论成绩的时好时坏,每年都会升一个年级(少数留级者除外),这像极了网络游戏的打怪升级,让我们有一种每天都在朝目标(毕业)靠近的感觉。
踏上社会后,尤其工作大约五年开始,人们往往会逐渐丧失目标感,每天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重复与劳作,就算偶尔休息时刷一下午连续剧,看完后仍旧觉得疲劳和空虚。
焦虑就这样开始产生,而焦虑恰恰是幸福感的大敌。这时,一个目标的出现就会成为你的一剂良药。
朋友Mike鼓起极大的勇气备考专硕,虽然大半年的时间完全放弃周末的休息,每天晚上还要抽时间做模拟考卷,但明显看到他的眼神硕亮(难道这就是“硕”士),聊起天来精力充沛。
另一个好友Eric在单位里扛起一个艰巨的大项目,但他和我们说,每天看到通过团队的努力,离目标更进的感觉使他们充满成就感。
如果一艘船不知道它要去哪里,那么任何风都是逆风。
从下面的选项里挑选一个目标,成为那个日拱一卒,月将一就的人吧。
1. 考一张证书
2. 读一个学位
3. 接一个大任务
4. 发展一门兴趣
5. 订一份读书或写作计划
6. 自定义目标
总结:
1.物质幸福感递减的时代已然来临。
2.把钱花在别人身上以及把钱花在体验而不是具体商品上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抓住小确幸,有效增强幸福的能力。
4.找到一个目标,然后日拱一卒,月将一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