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2017.0801-2017.0803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他乡亲朋
驶离袖珍国都,前面的驿站是蒙特利尔。那里,有陈老师的堂妹一家。堂妹一家移民蒙城已久,这次恰好叔丈人一家也在,亲在他乡,不在落寞。因为,作别往往是愁肠凄美的,但下一个落脚,有着亲人的期盼,那旅途是乐途。以至于,沿途看见什么,不重要;风轻云淡,总感觉车窗前是亲人家的笑脸。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蒙城是航天城,著名的庞巴迪飞机制造商是这个城市无二的名片,刚落脚酒店,就看见门前的航天模型。于我一家,心,早已飞往堂妹一家。
去往堂妹家的19号公路,则再也难觅英语交通标志,也少了国庆的氛围。法语区的加拿大国民似乎对国家的归属,并没有随着时间锚固。我想,移民多年的堂妹一家,是不是也是独品他乡的孤寂?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亲人早已准备好丰盛的晚宴。其实即使在鹏城,味觉也早已远离北方菜系。没想到,二婶、亲家娘亲手烧制山城美味,早已飘香在小宅。二叔和连襟拿出久未开箱的美酒,一家人,一杯酒,觥筹交错,时光宛若回到1999,那个属于我们联姻的山城故往。
连襟,胖了模样,不变的开朗性情。更为投缘的是,我们居然是小学校友。共同的话题就更多了!卧龙河、俱乐部、黄海大客车……
想来当年同在卧龙小镇的我和学弟,居然十多年后会是亲戚,二十多年后又千里再聚。天涯之远,缘分之近,人世间真是值得玩味!
卧龙山脚下的卧龙二校二叔也是怀里不离小外孙,格外珍惜短暂的爷孙相伴。彤彤已经上小学了,没有和远离的我们一丝陌生。接受着法语区的特色教育,孩子居然掌握着三门语言。法语是他最擅长的,英语也不逊色,唯有汉语会说不会写啦。二叔也在感叹这里的教育,没有学业压力,没有课外辅导,更多的是快乐的成长。彤彤的家当,更多的是体育装备,放学则是更多的和同伴一起踢球。
老人家感慨,一个没有焦虑感的国民教育,最后国家也不是科技贫国,这确实值得反思!教育的尺度在于开明的教育理念,公平教育资源并共同遵守成长规则。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他乡探亲,对于二叔这样年纪的长辈,困难是有的。但老人家调剂交流的屏障的方式是多走出去,见更多的人。所谓行百里路读万家书,他们几个作伴的老人,居然很轻松的交通、往来、购物。语言的屏蔽,轻松的被人与人之间的形体语言、真诚的眼神,稀释并打破藩篱。看得出,老人们很开心在女儿一家的体验国外生活。
二叔是山城画家,来到蒙城也不笔惰。空闲时间已经创造了多幅作品,在蒙城的华人圈子里,作品居然成了亲友馈赠的珍品。一副游兴创作的大瀑布,写意与求实共现。落水无声,一去不复。父爱何尝不是,从来不需子女回馈反哺。好作品不需装裱,画的是父爱的无私,现的是子女远游的挂念。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注:我们也受赠了两幅画作,现在已经挂在梅林的家里。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书画同源带给交通规划的感悟
二叔退休多年,笔耕画坛许久。给我们娓娓道来书画同源的品鉴方法,也透出对那些急功近利的书画风气的不屑。那些奇奇怪怪的书画作品,就像我们土建行业的奇葩设计一样,夺人眼球、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中对传统文化亵渎。
我也在想,来北美些许日子,观察自己从事的交通规划行业,何尝也不是这样?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我们对国外建设案例肤浅的吸纳就是现实版的邯郸学步。而更多关于旅游交通、TOD开发模式、接驳换乘、精细化交通设计、潮汐车道等等,抄袭是做到了,但失去了本土交通出行的特点挖掘和肌理适配。往往工程师成了技术商人般推销自己刚刚学会的步法,造成的洋不洋土不土的交通建造试验品,何尝不也是对交通规划行业的亵渎呢?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以人为本!慢行道舒适而车行道凸凹不平,很巧妙简朴的做法出行前,国内的共享交通笑料还在抖梗、一些狗屁专家还在哗众取宠!甚至一些人,讲出貌似合理的数据推敲,叫嚣着恢复这个、重构那个。实际上,任何一座城市选择的建设模式,都有其客观存在的历史贡献。当前的思潮,反思方法极其单一、但确实得承认,极具挑逗民意的蛊惑力!
那又怎么样呢?我们为什么不对一些貌似合理的说法勇敢的说不呢?城市没了自行车专用道,后悔诚然有;每个不反思的提法肯定没职业道德,但每个想恢复回归的雄心壮志,则是愚蠢至极的!
不能看了《前任3》就想再复合吧!
尊重这些国外优秀的理论与实践,化为专业技能基因重组的应用配方,才是尊重自己的职业。日后,反思以往才可促进行业进步、总结以往的短见与草率、蔑视既往的无条件吸纳、回归交通规划设计的初心,才是真正日后应该秉承的职业信条。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和二叔交往的两天,隔行取经,受益匪浅。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蒙城揽胜
扯远了,还是继续行万里路喽。
蒙城的游览有了亲朋的陪伴。堂妹的朋友,一个沈阳籍的老乡也把孩子交我们带一天。这样的出游,有专业的摄影师全程服务,有外甥们跳来跑去的追逐,有同龄人的全程讲解。感觉蒙城的面纱,清风吹拂间,露出面容。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广场的石板路,斑驳的车辙,印记着这里的年轮。我们沿着这条路走到了圣母大教堂广场。这里是曾经法国的殖民地,法式的城脉痕迹很浓。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及其门前广场形态,代入感极强并宛若回到殖民时期,回到巴黎圣母院的脉动。哥特式的天主教堂,高耸入天,本来是象征与天堂的扶梯,对于我们非教人士,就是领略着法兰西的文化。
市政厅则是典型的折中式建筑风格,或许是殖民者选择更为民主妥协的经营价值观使然。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蒙城也是依山而建,山脚下是初始殖民时期的码头。恰好今天的当地的嘻哈音乐节。活动很热闹,音乐很刺耳,没有艺术细胞真的失去不少乐趣。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码头驳岸停泊不少游艇,船艇是在国外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不再征战的和平岁月里,游艇成了西方国家市民的休闲工具。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海上文明的强大,可以扩疆辟野,也可以尝试更多娱乐方式,或者不受限制的能力,造就西方文化的开放吧?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华人小伙帅酷透着自信从码头沿着台阶,可以走向市政厅方向。国外的市政厅基本是开放的,或者广场区域是开敞的。这里的市政厅则更有趣,就连摊场都是刻意设置的。有摆卖,有秀场,还有一些传统画工则展现着技艺。画廊鳞次栉比、检错排列,游人可以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
街区周边华人伸手覆“云”把地摊做的有艺术范,有亲近感,真是佩服了法兰西文化的精致。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广场建筑大多是俭朴的巴洛克风格,我们也不在关注雕像是谁、纪念碑是谁,留影成了我们家人的选项。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山顶观景台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其实,我们的留影不也是蒙城开放交融文化的一部分吗?因为,这里,华人真的也很多。随着华人的身影脚步,我们走下了山顶广场,也迈进了蒙城的唐人街。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蒙城是湖泊水系围合的内陆岛,四水围合。无论是制高点观景台的登高俯览,还是唐人街的平视交错,丝毫感觉不到岛城与外埠的孤立。生活在这里的华人,一样,融入了英语国家的法式生活体系之中。这观察,来自这个城市,来自堂妹一家的笑脸。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 亲在他乡--蒙特利尔2017年8月4日草拟于魁北克
2018年1月9日编改 市政设计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