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重新认识的中元节

2019-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山深闻鹧鸪_lm

前言:

这是起稿于去年(2018年)中元节当日的一篇文章,文章写了一半,中元节已经过去,感觉这是一个阴气很重的节日,或许会有人不太喜欢它的含意与色彩,故而没有继续往下写。

时间很快流走,转瞬之间,又是一年。这两天,从『简书』的私密角落将它重拾,稍加整饰,在中元节当日重发,或许会比较合适。

写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关于中元节,“七月半”,“做半段”,于我,本来有许多模糊的误区,因了写作,需要大量的查询与了解,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它。

文中许多关于中元节的文字,均摘录自互联网『百度』。特此说明。

在这个己亥年的鬼节,且将该文,献给在河界那端的老父亲吧,他已走了多时,不知现在情形几何,但愿一切都还安好!

没有行礼如仪的祭祀仪式,如老人生前所交代,一切从简为佳!

“七月半”:重新认识的中元节

正文:

昨晚(2018.08.24),在正大广场御景台,独自一人开伙。

冰箱里空荡荡的,只有五粒鸡蛋,一小把几近枯萎的青葱。打开电磁炉,热锅,下油,放葱,炒蛋,再放点福州的地产老酒,顷刻间,不大的工作室溢满了浓郁的酒蛋香。加水,再下点面,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大功告成。

晚餐后,打开微信,和一位远在西安的朋友聊天。这是8月19日初次添加微信的新朋友,是一枚美女。那日,她发起申请,欲加我,我看着眼熟(呵呵,或许,男人看到养眼的美女都是眼熟的哦),手指一点,通过了。聊天中,美女说我们曾在海南的三亚御龙湾一起喝过茶。

三亚,御龙湾,的确曾去过。2016年夏天和几个多年的好友乘游轮去西沙群岛,在三亚有过短暂的停留。但有喝过茶吗?此时记忆有些模糊,怎么也想不起来,好像云遮雾罩似的。

今日再次聊起,小妹很抱歉地说:“很确定加错人了。”我说:“那就将错就错吧。佛不是说过,前世的五佰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呀!”

结束聊天,已近十点过半。打车回家。路途中,见到小妹发来一则信息:“晚安,路上慢点。哦,对了,明天好像是鬼节,所以你晚上回去的路上小心点啊。”她还顺带发过来一段关于鬼节的视频,让人看了有些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的。

前二天,就有听朋友说,说是要到乡下去过“七月半”。今天看到这一信息与视频,心中顿时一惊,百度上搜索『中元节』,恕我无知,今天才恍然大悟,福州人常说的“七月半”“做半段”与百度上的“中元节”实际上是一个概念。而2018年的中元节,就是明天(2018.08.25)了。

于我而言,关于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的常识问题,似乎也知道一些,但不是非常的清晰。中国的岁时节令有所谓的“三元”,它的来历与道家有关: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等三官,谓之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就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与“下元节”。

上元节是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个知道得多些。北宋诗人欧阳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 •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写的就是元宵节。元宵节,算是农历春节的一个收尾,也很热闹。人们总喜欢闹闹花灯,大家可以点燃一盏盏灯火,驱散整个漫长冬季的沉闷和严寒,期待能够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希望和更多的温暖。

而下元节,现在的很多人其实也不是很了解,它讲求的是消灾解厄。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苦厄,许多信仰道教或者是虽不信仰却对其文化内涵有一定认同程度的平民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下元节这天,人们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与人生的安详。但下元节与中秋、清明、重阳、元宵等这些蕴藉着人类情感、道德、人伦需求的节日相比,它的节日的精神基础似乎薄弱了一些。或许是因为下元节只有道教文化的独木难撑,它正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人对它不甚了了。

下面重点来说说中元节。它的内容相对就显得丰富了许多。

首先,追溯源头,早前的“七月半”中元节其实与鬼魂并无太多干系,它纯粹只是一个祭田祭祖的民间仪式。因在时令上,它恰与立秋、处暑毗邻,此时,暑气渐褪,天气逐渐开始凉爽,又逢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了,民间按例要进行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而,在广大农村,农民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和充足的理由来筹备和操办这事,行礼如仪,既庆丰收,也是酬谢管理土地的神明和开辟田园的祖先。

其次,在道教看来,农历七月十五为地官的诞辰,是祈求地官赦罪之日。彼时,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有主的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无主的孤魂野鬼也会因民间普遍进行的祭祀与荐时食活动而得到慰藉。所以,在民间,在这一天普遍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道教认为,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总让人感觉神秘昏黑,那传说中的幽冥地狱,处处有沉沦的鬼魂在那游荡。故而上元节张灯是在陆地,中元节张灯是在水里),更有众多道观会通过举办盛大法会的方式来超度亡灵。

“七月半”:重新认识的中元节

再者,适逢佛教超度亡魂的 “盂兰盆节” 也在这一天。所谓“盂兰盆”,就是施舍给饿鬼食物的盛器的称呼。

我不知道,道教的“七月半”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谁先谁后,总之,是因了它们相似的超度亡魂与普度法会盛行,“七月半”中元节逐渐改变了性质,变成了迷信的“鬼节”,从而,七月十五也便成了一年之中阴气最重的一个节日。

“七月半”:重新认识的中元节

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以后逐渐从素食发展到荤食,从本家人发展到开始宴请宾客,又从单纯祭田祭祖发展至超渡“无主鬼魂”,把“七月半”变成迷信的鬼节,大搞普度。

因此,在早年,“七月半”中元节,它是把社交礼仪和祭祖活动相结合起来的、仅次于过年的一个大的节庆。各乡村也都有固定时间轮流做“半段”,设宴款待亲友。

据说,在民国时期(1911年至1949年)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等节要热闹了许多。每到这日,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清明节则是以家族为单位),祭祖先、荐时食,这一古老习俗一直是那一个时期乡村中元节的首要内容。

进入20世纪五十年代,中元节逐渐被边缘化,因为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又由于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但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末,大部分有资助能力的商家都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走向销声匿迹。“文革”十年浩劫,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自然也未能幸免。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还是没有热络起来。

尽管官方层面的中元节在传统节日排序里默默无闻,其在城市也是日趋式微,但在城郊乡间我们依然可以不时见到它的身影。在我的印象里,很早的时候,福州的乡村每到七月,当地人都是要过“七月半”的,俗称“做半段”,意味一年已过了半段。它也是福州传统的时令节俗。只是因为我的孤陋寡闻,没有将它与中元节挂上钩来。

每到这日,住在城里的许多人都要被家在城郊或者乡下的同乡同事、亲朋好友邀去做客,大家呼朋唤友去到乡下参加节庆的民俗活动。

前些年,小编曾在一家私营机构就职,公司的股东们常常是这类民俗活动的组织者和赞助者。每到中元节“七月半”这日,公司当日全体放假,同事们结伴去到位于福州郊县闽侯的乡村,大家聚在一起,或打牌搓麻,划拳喝酒,或唠嗑家常,畅叙亲情友情。此时,小编身处的这家是这样的情形,隔壁家,其他家也都大体相似。

对于民间的这些“七月半”中元节,或者是福州地方的“做半段”,较之与元宵、清明、端午和重阳节,我的印象是比较模糊的。这也与家庭的情况有关。

在老家广东大埔,家道中落的L家,父亲的学业,是靠宗族里的长者捐助而完成的。国中毕业,参加到队伍里的父亲,已由一个稚气的青年学生逐渐成长为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革命者。之后转至闽都省城,独立生活,生活的环境是城市的,革命熔炉式的,潜意识里,会与中元、鬼魂什么的相排斥。而母亲这方,外婆是个善良虔诚的佛教徒,虽然逢年过节,家中也会有祭祀供奉的那些日常事,但中元节“做半段”,却因为举家生活在城市中,外公早逝,外婆与夫家闽侯南通的联系已经很少,一般不会参与期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母亲与父亲相识后成家,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异地的一所学校,老师们来自五湖四海,环境的使然让父母对民间祭祀的这些风俗不仅远离甚至还会在心理上产生排斥。这从他们回省城后,家中就连一般家庭所供奉的土地公和财神爷的牌位都没设立就可看出。

至于我,小时候,不管是与外婆生活在一起,还是小学高年级以及初高中时期,我都没有机会参加乡间农村的“七月半”“做半段”的活动。参加工作后,方有耳闻,但也极少参加。我不喜欢乡村过节的那种嘈杂气氛,餐桌上,杯盘狼藉,人群间,猜拳斗酒,耳红面赤,甚至还会有因为酒精刺激而发生争吵的不愉快的事。

时下的“七月半”中元节,在福州郊县农村,“做半段”,留给人们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经济实力的比拼展示以及人际间的交往的需要,这在市场经济、商品大潮裹挟一切的年代,不足为奇。说它是与时俱进也好,说它是变味变异也好,这都是时代的一种产物。我不知道,在福州,在福建以外的广大农村,是不是也是这样一种情形,大概率也是吧!

从有关中元节的诸多传说中,我们应该深切体会到它的祭祀所具有的双重意义:一是慎终追远,阐扬怀念先祖的孝敬之道;二是崇尚推已及人,乐善好施,慈悲为怀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

所以,当下,我们在过中元节的同时,不仅要有节日感和仪式感,还应该跳出鬼魂的角度,蕴藉人类情感,感念先人,期勉互爱。也只有这样的传承与追思,或许,才让它有机会,重返旧日的辉煌时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起笔于2018年08月24日

完稿于2019年08月15日

“七月半”:重新认识的中元节

【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