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在这里吗? ——预见未来的艺术和科学(四)
事实上,护城河和城墙都不存在。你不需要具备数学或统计学的专业背景,只需要懂得一个概念就好,这个概念是什么呢?就是概率。
本•拉登在那里吗?
2011年初,美国情报圈的注意力被一座特别的院子牢牢吸引住。院子的高墙内是一群建筑物,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市的繁华街道上,这个院子显得普普通通。但是,院子的居住者身份不明,并且他们显然希望保持这种状态。这可非同寻常。综合种种迹象表明,这是奥萨马•本•拉登的府邸。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眼前。
难道,“9•11”恐怖袭击过去10年了,他们终于发现了恐怖组织首脑的藏身地?我们现在都知道答案,但是,当时情报分析师还没有确定。所有人都必须做出艰难的判断,他们的结论可能导致美军在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动荡国家发起一次军事行动。这些判断及其后果在电影《猎杀本•拉登》中得到戏剧化展现。
“我要去面见总统,去之前我想知道每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别扯那些没用的。”在电影《猎杀本•拉登》中,这是演员詹姆斯•甘多菲尼的台词,他扮演中情局局长莱昂•帕内塔。片中,帕内塔坐在会议室的一头,两眼发光。“现在,很简单,那家伙到底在不在那里?”
副局长首先回答:“还不确定,正在判断可能性。我想说,他在那里的概率为60%。”
片中的帕内塔(中情局局长)指着另一个人,让他回答。“我同意,”这人说,“60%”。
“我认为是80%,”接下来第三个人说,“他们对‘行动安全’的重视,让我确信这一点”。
“你们这些家伙有没有在一件事上达成过一致?”帕内塔质问道。
于是围着会议桌的人挨个说出自己的看法。60%,有人说。80%,60%。帕内塔斜靠在椅子上,叹了一口气。“这真是胡闹,不是吗?!”
这时《猎杀本•拉登》的主角有机会表现自己了。她坐在房间的后排,跃跃欲试。“他在那里,百分之百,”她断言,“好吧,95%,因为我知道绝对的确定性会把你们这些家伙吓坏的。可是,的确是百分之百!”当其他人像猫一样小心翼翼地表示不确定时,玛雅像攻城锤一般直率有力。在那座院子被发现后,她非常确定本•拉登就住在里面,以至于她希望立刻将那里夷为平地。
片中的帕内塔和玛雅站在一起。他后来告诉一位助手,其他人不愿表达肯定或否定立场,因为他们“胆小”。所谓概率,不过是弱者的接口。
想想帕内塔是如何思考的。他只看到两个选项:是的,本•拉登就在那里;不,他不在。在他的意识中,只有两种设定,没有也许,更不用说“也许”的程度。
可这是战争,而在远离战场的商场、职场和生活中,“概率”的应用也是这样的吗?!
忽视基本概率
“马库斯是个瘦瘦的男人,他戴眼镜,爱听莫扎特的音乐”。根据以上描述,下面哪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呢?
⑴ 马库斯是卡车司机;
⑵ 马库斯是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
大多数人会选⑴。可这是错的。德国的卡车司机要比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多得多。因此马库斯是一位卡车司机的可能性更大——即使他爱听莫扎特的音乐。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选错呢?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实践中所有经济学家、政治家和记者都常犯这种错误。
常看到年轻企业家们制定雄心勃勃的商业计划,并且被自己宏伟的想法鼓舞着,这有可能是下一个谷歌。但望一眼基本概率就回到了现实。一家公司熬过头5年幸存下来的概率是20%,它之后成长为一家全球性集团的概率是多高呢?几乎是零。
沃伦•巴菲特曾经解释他为什么没有投资生物技术公司: “这些公司有多少营业额达到数亿美元呢?根本就没有——最有可能的情形是,这些公司在中期踏步。”这就是清晰的基本概率思维。
学习企业管理的大学生和MBA,毕业前都为自己订了事业目标,很多人都想成为一家公司的高管,甚至是一家全球化公司的董事。但现实呢?进入一个集团董事会的概率低于1%。所以,不管你多聪明、多努力,最有可能的情形是,你会在中层管理岗位上止步不前。
概率思维
在今天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概率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是这个时代很多成功者所秉持的思维逻辑。理解和运用概率思维,可以增加好运气,避开大坑和陷阱,会让我们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远。
为什么“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反而变为一种失败的思维方式了呢?!
因为我们大多数的决策,都是“不完全信息决策”。在不完全信息决策的情况下,不是靠你的聪明才智或者努力,就一定会有正确决策的。你再聪明再努力,都有可能是错的,这个“可能性”,这个失败的“概率”,来自于信息的不完全。
“概率思维”是要让你心平气和地承认,就算你做对了所有事情,你成功的概率也不高,可能在互联网行业都不超过5%。当然,不是为了打击你的积极性,而是为了让你理解概率,承认概率之后,能找到一些方法,对冲概率,减少概率对我们的影响。
不要过分计算概率
世界上很多事情做成了,主要靠运气,成功很多时候都是小概率事件。
Google今天的市值接近7000亿美元,回顾Google历史会发现,它在上市前有五、六个重要的决策,如果做错了一个,Google上市就会成问题,上市后也有五、六个这样的关键决策,如果做错了一个,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类似地,回过头来看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成功,也属于小概率事件,能从几个人的公司做到这么大,概率恐怕连1%都没有,即使再让马云和马化腾重新做一家类似的公司,他们都未必成功。
那么,为什么他们当初能够做成呢?这只能说是奇迹,但是创造奇迹的前提是开始的时候不要对成败算计得太精明,否则他们就不会迈出第一步了。
在大数据非常流行的今天,很多人在决定一件事是否应该做的时候,会算算概率,一想到成功的可能性不到10%,就放弃掉了。类似地,很多人站在岔路口,有两件事只能挑一件来做时,也会先算算概率,觉得哪件事做成的可能性大就做哪件。
但是,很多人忘记了,不同概率的事件,产生的结果未必可比。而通常那些容易做的事情,回报不会比那些难做的事情高。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实验物理最后能做出重大发现的概率其实很低,但是再小的希望也是希望,只要它不是零。1%的可能性在大家看来非常小了,但是这个成功率对于做实验的人来讲是极高的。如果觉得希望小于1%就不做了,那么今天几乎所有的重要实验都不会有。
在丁肇中教授眼里,只有无希望和有希望的事情,而不能以希望的概率去决定某件事做不做。他获得诺尔奖的原因是通过实验发现了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完善了物理学关于粒子的基本模型。而这个实验当时成功的可能性要用万分之几来度量,但是显然不能因为成功的可能性小就不做实验了。
因此,做事时不要太过计算概率,而是记住:希望再小也是希望。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说过一句话:“荣誉属于真正置身于竞技场上的人”。一个不在竞技场上的人,是不可能遇到奇迹的。
巴菲特的合伙人,《穷查理宝典》著者查理•芒格说过一段睿智的话:“如果你没有掌握这种基本的略微怪异的基础概率学知识,那么,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你会像一个参加踢屁股比赛的瘸子。”
有些成功,是大概率事件;有些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再迷信成功学,自然就意识到外部环境、时机、风险的复杂性,和内部速度、坚持,或者放弃的重要性了。
关注我的简书专题:创新百脑汇,你会看到下面相关文章:
《拥有上帝的视角——预见未来的艺术和科学(一)》
《芝加哥有多少位钢琴调音师?——预见未来的艺术和科学(二)》
《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预见未来的艺术和科学(三)》
《当代的“先知”凯文•凯利(KK)——预见未来的艺术和科学(五)》
《用科幻小说为Google、苹果、IBM、微软、英特尔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