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

职场就是混组织!用组织设计学看企业存在哪些组织形态?

2018-04-20  本文已影响40人  Miss萱萱

企业的正常运作,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高效协作。

通过清晰地目标、权责的分工,即时的,形成一种有效闭环的反馈系统。这个系统在循环往复中积累沉淀出的共同气场、行为方式,就形成了它的企业愿景、文化和价值观,即我们常说的,这个企业凝聚出来了一种精神!从这个企业出来的人,带有了某种共同特征。

成长并壮大,且在上了规模之后还能够大而不散,发扬企业精神,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但如何才能让价值观的口号落地?

是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实际困境。毕竟,价值观不是贴在了墙上,或者天天挂在嘴边就能够形成的。更有甚者,觉得企业文化,是一种不切实际虚头八脑的东西,没有也罢。

我们借由企业组织设计中的五大经典的学派,来分析一下组织在企业中的形态。

(一) 古典设计学派。

古典学派的形成有两个来源

1. 企业实际管理部门的经验:行政管理需要有逻辑的理性原则;

2. 学术界:,提出了劳动应当分工、专业化、权责分明的组织结构形态。

这一学派主张严格、稳定的概念,提倡企业应按照一套理想的标准模式去设计组织。

实际管理中,组织在很小的阶段,职责的划分往往不够明确。

员工经常会身兼多职。这是适用于微小组织高效协作的一种模式。

但随着公司业务的增多,工作内容的复杂度攀升,当一个人能力不足以支撑事物的多样性时,这种模式就失效了。

这个时候,便需要理性的制定管理结构,设计流程,清晰的划分出职责。

否则就易出现人浮于事的窘境---人越来越多,但效率却越来越低。

当然,微型企业也有例外的情况,有在搭班子的时候就将组织架构定好,随着业务量增加的时候,直接在原有的结构进行分裂,或有节奏的控制增长的速度,而不是在业务扩张时盲目招人。

具体情况,还取决于公司业务模式的特殊性,以及创始人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 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学派

这一学派认为古典理论忽视了人的因素,将人简单粗暴的看作组织机器中的齿轮,不够人性化。

所以提出,应注重研究小群体内部的行为规范和非正式行为模式,即存在于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组织。

研究他们之间是如何自动自发、通过自我控制和参与感来代替专业化。

使组织的设计更有人情味,缺点是忽略了组织的客观因素。


非正式组织是每个组织中真实存在的。形成的原因各式各样,可能源自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生长环境……

当非正式组织存续一定时期,或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就已形成企业文化的最初模型。,即便这时,一个企业没有明文规定的愿景、文化、价值观。

在非正式组织中日已积累传递出的工作模式,行为准则就是这个企业的价值观。

是互相尊重,还是彼此竞争?团结一致,还是各自为政?都会初现端倪。

一些重视文化的企业,会安排专人负责内部的非正式组织。

如组织团建活动、成立员工工会、举办企业大学、读书交流会等等,

来促进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员工形成有助于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

恰当的关注人固然重要,但此学派忽视了组织的客观因素,即组织的存在是为了汇集每一个人的力量,以达到单独个体无法达到的成就!

本质上来说,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是服务于企业正式组织的,与纯粹的兴趣、爱好集体存在差异,切忌本末倒置。

结合以上两个学派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

组织需要正常的运作,需要明确分工、流程、规章制度。

但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感情动物,不是简单的机器,

所以要工作,也要劳逸结合。

快乐、团结、友爱才是人们高效工作的前提。

(三) 卡内基学派

组织行为学派强调人的需求和满足的问题,而卡内基学派则研究组织中个人决策的理性行为。

该学派认为,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信息都给予理想的处理,因此,决策人在决策中只要达到满意的目标即可。

提到了人,也提到了专业分工,就不得不谈谈决策与矛盾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人们每天要处理大大小小的事物,即便考虑到了人和组织分工的因素,也很难达成各个方面均满意的程度。

每个部门、员工在处理问题都会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这时便可能进入到“达不成”结果的会议讨论,使工作陷入了僵局,不解决实际问题。

现实的市场环境千变万化,每个企业在采取应对措施的时候,不一定每次都能全面的把握所有信息。

古典学派和人际关系理论都认为,矛盾是组织决策不当的结果。

他们认为企业组织只有一个单一的目的,即企业所有者和高层管理者的目标。

但卡内基学派认为,目标是组织中各个利益群体讨价还价的结果;

目标确定以后,短期内可以相对稳定,但当各个群体之间发生权利转移时,目标也会发生变化。

在现实中,往往对卡内基学派理论有真实体会,当目标与利益相冲突的时候,甚至还会催生办公室政治、内斗的恶性循环。

但是卡内基虽在决策理论上做出了贡献,但没有提出具体的组织设计方法。

这大概也是管理学中最难的“人性”管理。

变化的人心,不变的人性。

人性是很难被管理的,我们只能够做到了解人性,并运用合理的制度,去引导员工展现出人性美好的一面。

(四) 权变理论

上述三种学派在分析组织时,都以组织相同为前提。

而权变理论则研究组织间的差异,探讨不同结构的组织取得成功的原因,力图解决组织设计与权变因素之间的配合问题。

权变理论在企业面临收购、并购、拆分的时候尤为明显。

高层管理团队、股东结构、领导团队重搭班子,内部员工大换血往往会催生出一系列内部管理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业务模式的重构、企业文化的融合、重大技术环境的变革。

权变理论指出,组织设计只有充分考虑到规模、技术和环境三个因素,才能使企业组织产生效率和效益。可见组织结构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变的宗旨是:一切与效率和收益看齐!

当组织内部结构庞大到,既不能产出实际的工作成果,也达不到有效的激励时,就要积极求变。

拆分单独的事业部、小组制,来保持企业的活力与创新,这样既能保持一定规模,又能够灵活求变,适应市场。

很多大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采取收购但不参与管理的模式,既保留原来团队的活力,也能够借力赶上新兴市场的红利。

(五) 人口学派

这是一个新兴的学派,它将人口生态学和自然选择的概念运用到了组织研究之中。此学派有4个相关的要素,即分类、等级、进化和人口生态学。

分类和等级是指组织中特定的人口,以及这些人口与其他人口的关系。

进化是解释不同人口的形成原因和保持差别化的能力。

这个新兴学派,是互联网时代,催生出的生长在快速变化中的一群人。

如今我们在谈及人的管理时,不能通过简单的与传统的人物心理去类比。

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爆炸、物质充裕、资源极其丰富的时代。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境遇千差万别,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从当初的70、80、90后,演变到现在的85、95、00后。

五年的时光,不同年龄段接触的事物,共同认知与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

这种人口的差异,也催生了各个细分领域的服务,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已经不再局限于服务本身。

一个产品的背后代表着一群人的不同消费习惯。

即使在同一个年龄段的,也有许多细分领域的不同内容的产品。

要么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多样性意味着难以形成统一的量化指标。变化意味着管理成本的提高。

但催生出的兴型管理模式,又将更好的服务于当下,造福后代。

团队内部,单一的人口团队有利有弊,利在于,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特殊领域中的目标用户,比如爱好动漫的一群小伙伴,可以共同服务于动漫市场。

弊在于,每一个新兴市场都会经历正常的生命周期,消费者的喜好也会随着年龄与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未能即时培养出从新到稳的员工,可能会在市场冷却的时遭遇突然死亡。

好的企业内部的人口结构应该是多元的。

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彼此之间能够互相欣赏与包容,而不是老员工看新员工不稳重,新员工觉得老员工刻板的敌对局面。

正确认识人口学派理论,形成一个生态型的管理模式,是当今企业管理者要面对的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