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上那么多商学院的课,花那么多钱学知识,却还是不会用?
我们不断看书,到处买课,甚至挤时间参加大咖们的线下分享课。每每听完大咖分享,感觉瞬间顿悟,其实过后发现并没什么用。
为什么你上那么多商学院的课,花那么多钱学知识,却还是不会用?
很多人对学习这件事挺上瘾,平时也会看很多书和文章,听很多课。我跟大家是一样的,我也是一个学习的爱好者。
如何学习更高效呢?很多人可能会选择看书,请教高人,或者在实践中学习。
我接下来讲一讲我过去的学习经历:
本科专业是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我其实也不是爱学习的好学生,在浙大那几年连实验室的钥匙都搞不清楚是哪个了,去混学校的交谊舞会,去发起了学生社团,去搞了大学生创业,就最后半年老老实实做了毕业论文(可能还是有点研究天赋的吧,实验数据不错,论文还被评了优秀论文)找了工作。毕业之后在招行当了两年多的码农,一直做的是银行IT系统开发,什么C++、JAVA,在学校时不屑于被我用的流行开发语言都给用上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工作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后来鼓起勇气任性的从招行软件中心这么一个待遇不错可以稳定养老的单位辞职,最主要还是因为受不了那种单调乏味到一眼可以看到头的生活方式。后来就一直在金融行业折腾,受过各种伤,尤其是混金融行业的前几年栽过的跟头已经不想再去回忆。券商、FA机构、VC公司,等,都去刷过脸有过一些从业经验。最终从国泰君安机构业务部辞职出来后,想通了一个问题:大概走寻常路去求职并不适合我吧。
创业之后我发现创业对人的要求太高了,要懂用户、产品、技术、营销、管理等多方位的知识,这迫使我学习了很多知识。
我的好朋友特别喜欢看书,看完以后就跟我分享收获。受她影响,我也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我觉得光看书还不够,于是我就开始参加创业培训班,恨不得花一百万元去上课。每天好像都有知识积累和进步,好像自己变得越来越厉害,能力越来越强。
直到过了三十岁,我开始反思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首先,我是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工作问题,并将之变成方法论和习惯呢?我觉得很少,可能不会超过5%。
第二,我的工作因为我的学习改变了吗?好像没有。
最后仔细反思,我发现学了这么多的东西,本质上对我的创业和工作并没有实际的帮助,这个结论让我非常非常失望。
我不断的学新知识,上了瘾,我以为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事实上只是一种幻想。我觉得学到了非常多的门派、知识和经验,但是这些知识经验之间没有相融,甚至这些老师的理论是相互矛盾的。
举个营销的例子:
韩都衣舍在互联网服装领域做得非常好,他们的观点是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营销。
但是OPPO说,无论时代怎么变,营销的本质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人性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第二,人们只愿意接受他想接受的信息。OPPO据此推出了很有名的广告语“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我发现学到最后,任何一个理论都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而且这两个相互矛盾观点背后的公司都做的很牛,你到底听谁的呢?
查理.芒格,这个人说理性。他说理性来自于跨学科最底层的道理。他说人类最容易犯一个错误,拿着锤子到处敲,以为一个锤子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复杂到不能拿着一个道理解决所有的问题。
查理.芒格反对学一堆所谓的无用知识。他认为人类最本质的智慧已经存在于初中、高中、大学所有的基础课程里面了。博弈论、战略论、心理学、概率论、进化论我们都学过,他认为创业不要总是盲目地做事情,要多学习,多思考,少做动作,一旦做了动作就坚决按照原则和理论执行,这样你就会赢。
举个例子:
李叫兽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创业开了一家公司,李彦宏特别欣赏他,想让他去百度,他不同意,李彦宏就把他的公司买了,于是李叫兽现在成为了百度最年轻的VP。
李叫兽为什么能成功呢?因为他坚信理论和知行合一。
他对理论的应用已经到了有点变态的程度,有时候吃饭都会用决策论做决定。比如今天晚上去吃饭,我们是吃小肥羊还是海底捞?决策论来一遍,选择一下去哪儿吃。
他在大学的时候,当时社团活动,要编一个短信,群发。本来这个事特别简单,五分钟就可以搞定。他说,不行,我要用金字塔原理编辑这个短信。后来他真的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用金字塔原理编辑这个短信。金字塔原理讲究结论先行,自上而下的表述,这样做出来的信息传播最有效。
同时他还是一个战略高手,他在做个人思考的时候用了特别多的战略论。大四,周围很多人去实习、参加培训、找工作、考研,而李叫兽用决策论来决定自己走哪条路。他站在战略论的角度,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比如他去面试了很多家公司,别人说你学的东西太虚了,没有用。他就通过另外的方法,通过注册微信公众号,写非常精彩的营销案例分析,两年不到就做成了营销领域的大号,成功地引起了李彦宏的关注。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知识,后来却发现没有用呢?这是因为你的知识转化率低。
为什么知识转化率低?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没有理解、缺少经历、重视度不够。其实我认为没有彻底理解和重视度不够都是伪命题,缺少经历可能是个原因。
我们天真地认为是意识在控制我们,其实不是。我们90%的言行是依靠潜意识的,10%依靠意识。当我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学习是无效的。
为什么知识转化率低?我觉得是因为练习不够。
我们知道了基础理论很重要,但是我们如何练习呢?《异类》这本书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受到很多人推崇,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悖论。
很多人从小开始学象棋,下了一辈子还是臭棋篓子,很多人踢了一辈子足球,还是不行。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做刻意练习。
我们上初中、高中、大学,学那么多难的知识,连微积分都学会了,但最近我看初高中数学题目的时候不会解答了,为什么呢?
后来我发现教科书其实特别牛,它能让普通人,哪怕你很笨,没有什么经验,至少让你学会一个基本的方法。为什么?因为它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基本概念;第二个部分:公式;第三部分:案例和解题步骤;最后还不够,还要做习题。
教科书其实非常牛,这种设计模式可以让一个资质很一般的人在那个点上做刻意练习,让他学会非常高深复杂的东西。
那么非教科书的最大问题在哪儿?为什么大家学不会?
比如《从0到1》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的概念,什么是垄断,什么是指数级发展等,但里面没有公式、方法、习题。大部分的非教科书就是讲概念和讲案例,大家看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high,书一合上,概念还记得吗?案例还记得吗?不记得。方法知道吗?不知道。
人学知识无效,是因为只是改变了意识,潜意识没有改变过来。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一段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们若存若亡的状态会让我们上那么多商学院的课,花那么多钱学知识,却还是不会用,只有坚信理论,刻意练习,勤而行之,才会成为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