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阎立本与其它
一
在五代以前,画师是低贱的行业,为士大夫所不耻。偶有士大夫学画,只是个人爱好,陶冶情操,平时不为他人作画。
阎立本博学多才,又雅好丹青,闲暇之余,信笔涂鸦为个人乐事。
一天,唐太宗跟一帮侍臣们在青苑玉池中泛舟游玩,看到眼前美景,就命人传阎立本来作画。
阎立本任从五品的主爵郎中,可不是低贱的画师,传旨的宦官发坏,喊:“皇上有诏,传画师阎立本!”
阎立本心中恼怒,却不敢发作,皇帝之命,不敢不从。只得挥笔作画,心中深以为耻。
回到家里,阎立本越想越窝火,就把儿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以后谁也不要学画,免得像我今日这样受辱。”
阎立本后来做了唐高宗时期的右相,左相姜恪是战场上屡立功劳的武将,所以,有人编出这么两句话——左相宣威沙漠 ,右相驰誉丹青。
二
唐朝的科举制度,把容、言、书、经做为考试的标准。
容,就是容貌,得仪表堂堂,长得歪瓜裂枣的可不行,有伤官体。
言,就是说话,得有辩才,能说会道,才能处理好各种公务。
书,就是书法。唐朝把书法作为科考的项目之一,所以,那些读书人都在书法上下很大的功夫。敦煌书卷流传下来很多唐朝人的书法,大多是无名氏写的,但是书法非常漂亮。
也有例外的,有一张书帖,写满了相同的字,笔法非常稚嫩,显然是十岁左右的儿童写的。这让人想起了小时候,写错了作业,罚抄30遍!
经,就是考文采,文章写不好,怎能处理各种事情呢?又怎么能做官呢。
三
秦汉时期的官样文书以篆书为标准。到了魏晋南北朝,以隶书为标准。后来到了隋唐时期,渐渐转为楷书。唐代留下来的各种石刻碑文,绝大多数都是楷书,非常工整。
当然也有例外。在唐文宗时期,皇宫发生了一次火灾。宫里大多是木质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就很难扑灭。很多宫人跑不出来,那一次,死了300多人。那些石刻的墓志铭上,只有岁数、性别和死亡时间,姓名直接写了个不详。名字都不知道写什么墓志铭。可见宫人卑贱的社会地位,不受重视。
四
于赓哲教授在《百家讲坛》里说,他在上学的时候,读《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时,就以为这个公孙大娘,鹤发童颜,如灭绝师太那样,拿把宝剑,上蹿下跳……
注:《百家讲坛》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