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大学》浅读(2)弘扬高尚的道德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简书老张

    《大学》第二章只有26个字,属于“传”的首章,主要是对“经”文中的“在明明德”进行简要的引证、阐述和发挥,以此证明其观点古已有之。

    本章引用的古代典籍有三个,即《康诰》、《太甲》和《帝典》。《康诰》是周公对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所做的命令,换句俗话说就是国家主席对一位省部级干部所做的工作训令和宏观指导。《太甲》是商朝宰相伊尹教导商朝继承者太甲如何做人做事,当好国君的嘱托,分为上中下三篇。开始时太甲还听从,后来一度我行我素,肆意滥为,民不聊生。伊尹不得已就放逐了太甲,自己执政。后来,太甲翻然悔悟,伊尹就还把政权交还给他。这个故事流传天下。《帝典》包括《尧典》和《舜典》,是记载尧舜先进事迹的书籍,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后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风俗的重要文献。比如,这部书里规定了东南西北之方位和春夏秋冬之四季。

    三个典籍引用的意思大同小异,都有弘扬崇高美德之意。“德”作为中国伦理和思想的核心理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对“德”字的理解,从汉字演变中可以有多重了解。一种是从彳(音赤)从直从心,即直心而行即为德。另一种是由彳,十,目,一,心组成,意思是人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呢?在众目睽睽下,依靠本心本性而作就可以啦。古人为了表示“德”之修为不够到位,经常将这个字少写一横,足见古人对道德的重视。我国自古以来,对道德的论述汗牛充栋,周易说厚德载物,儒家说忠孝仁义,温良恭让。总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人之道,以德为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