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来的礼物(六)朗诵
题记:我们都是时代的尘埃,必定被嵌入了时代的DNA,就像一棵大树,每圈年轮都记录着气候的变化情况。 始于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是如此,从消极的角度看,它给全球太多的人带来苦难。 “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 新冠疫情注定给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留下印记,我姑且称之为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我通过这种方式晒一下它“赠”给我的礼物,看和你的有什么不同。
欣慰的礼物(6)学习计划及实施之三 朗诵
妙手偶得之
我开始几天的学习计划中,并没有朗诵。
每天阅读的时候,因为自己在家,有的时候就出声朗读,感觉效果很好,坐得累了,边走动边读出声,甚至就随着内容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
有一天,恰巧书里面有一首很抒情的诗,自己朗诵得很投入,有点小激动,突发奇想,何不趁此机会每天安排专门的时间练习朗诵,也朗诵一些经典的作品。
于是,修改学习计划,每天上午增加了45分钟的朗诵。
接着翻出以前购买的张颂、徐涛、欧震等名家的教材、作品集,边学边读。
您是不是觉得我思维与行为跳跃得没边儿没沿儿了?
那先听我给你讲一下我的有关经历吧。
我的第一次朗诵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上语文课,学习《雷电颂》,就是五幕话剧《屈原》中《雷电颂》。事先并没有预习,老师叫同学朗读课文,先叫了两个,就是念课文而已,念了几句,老师就不让念了。
老师用眼光环视全班同学,大家都低下头,只有我抬头看着老师,老师与我对视时眼睛一亮,于是,老师叫我起来,同时说了一句:不是念平常的课文,要朗诵出气势、悲愤,要有情感,要像电影里一样。
不知道是因为老师的点拨,还是受到了屈原的鼓舞,我一下子就变成了主人公,真的用自己的由内到外的情感驱动声音、引导表情,大声地朗读起来,不,感觉是替屈原发声:
时而沉吟,时而高亢,时而失望之极,时而义薄云天.......
我被自己给震惊了,也震动了老师,只见老师一动不动,圆圆的镜片后面,是更圆更大的一眨不眨的眼睛,更震撼了同学们,所有的同学,所有的脑袋都偏向了我,所有的眸子,都闪烁着惊讶不已的目光!
当我读到“哦,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时,我的声音有些变音了,老师好像恢复一些常态,果断地说了声好,我也就戛然而止。
教室内,大约几秒钟的沉默,不,是比沉默还空旷的寂静,和突然失重的不知所措的我的愕然,随后,只见老师快速举起双手,用力将两只手掌拍在一起的瞬间,教室里便突然变成掌声、呼喊声和桌子敲击声的世界!
这是我中学时代朗诵的最高光时刻,初中毕业时的毕业留言册,居然还有同学写到这一次。从那时候到高考,再也没有朗诵的机会。
现在我知道,朗诵是话剧演员的基本功,《屈原》也正是话剧,也渲染了这种气氛。
误打误撞的培训
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陪一个哥们,参加了一个为期两天(周六日)的朗诵培训班,培训班是本地一个朗诵协会主办的,讲课的有电视台主持人、大学专业老师,学员就太有意思了: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退休好几年的老人。这种比较专业而且需要大量练习的的技能,两天时间连皮毛也学不到,最多是撩起门帘探头探脑地往里看看而已。
没想到,我的收获特别大!不仅撩起了门帘,也打开了朗诵这神秘房间的大门!
我知道了,我骨子里喜欢而且会朗诵,尽管初中时候偶尔高光时刻,其实是一点技术、专业含量也没有,就是激情的产物,但是,我却已将朗诵埋在内心深处,尽管自己没有感觉,但是骨子里一直渴望着发芽。
真得感谢那两天的培训,同时明白了懂得与不懂得朗诵,那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认知与感受。
也得出了得罪人的结论:现实生活中90%以上的人,压根儿不懂朗诵是什么,不懂是指一点也不懂,不是懂得皮毛。或者换一句话说,在对朗诵这个问题上,懂与不懂是两种人,就像刘震云说过:会与不会幽默是两种人一个道理(如果这句话冒犯了哪位,请原谅,都是我现在还不想改变的观点)。
如果你真有不同的看法,我强烈建议你听一听徐涛老师、欧震老师的朗诵作品,特别是《大堰河 我的保姆》等。
举一个活生生的小例子:某个大系统几十个单位举办朗诵比赛,获奖的前三名居然都是背课文背的好的、声音大的,尽管都是2、30岁的职工,而真正艺术学院学过朗诵的竟然没有获奖,因为9名评委(都是zx、sj等),没有一个是懂得朗诵的,就是根本不知道朗诵是什么,朗诵与背诵课文有什么区别。这种情况,你肯定也经历过(不过你不懂得朗诵、诵读的话,你也不会觉得不妥)
高光时刻再现
就在这个培训班结束三年后,也就是四年前,我参加一个脱产两个月的培训班,培训班上的学员年龄在40—55岁之间。
恰逢国庆前夕,培训单位组织了一个迎国庆朗诵比赛,培训班、教研室、行政部门一共组成二十七个参赛队,我们班毫无征兆(更没有毛遂自荐)恰巧让我担任诵读队长,负责朗诵比赛的选题、训练。而其他的十人也是班长随机挑选的,几乎都是第一次参加朗诵比赛。
我就将我学过的两天的朗诵知识、技能(在内行人看来多么浅薄的业余的甚至是不屑一顾的水平)使劲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排练,当然我也不好意思说我培训过两天的事儿。
好在大家热情高涨,最主要的虚心听我的调度和辅导。
演出评选结果,在27个节目中,我们居然荣获第二名!我们朗诵的欧震的配乐诗歌,第一名是单人朗诵,朗诵者是这次培训单位的教师,艺术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
最应该浓墨重彩特别说明的是,这次朗诵比赛的评委不是培训单位的sj、主席、处长、主任什么的领导,是专门聘请的艺术院校的朗诵专业的老师!这含金量蹭地一下子就上去了!
我们欣喜若狂,用专家的话说,我们这11个人的朗诵队,是业余朗诵里面水平最高的!
当然,更膨胀了我的成就感、助长了我的自豪感,肯定对朗诵愈加喜爱。
疫情期间学习的重要内容
有了上述的渊源,在自己主宰的时空,每天就开始了45分钟的朗诵,就不足为奇了。
我经常是全身心沉浸在作品里,尤其是学习徐涛老师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作品,时常心潮澎湃,痛哭失声。
有一天,因为音乐与朗诵声音过大,被楼上的邻居在微信里非常委婉地给警告了。
后来,调整了策略,尽量不朗诵影响情绪的作品,因为诵读时间结束后,还有其他学习内容呢。
朗读的最大好处
就是把每一个字的音发准确,对学习普通话非常有好处,我自以为东北话已经很接近标准普通话了,但是,朗诵的时候才知道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可以把一句话说的准确和清晰,有助于与别人沟通。
一句话的重点字、词区分清楚,更要表达清楚,这一点,朗诵的作用巨大。
总结:疫情期间的诵读,使我的朗诵水平有了提高(自己的标准),同时也对照专业书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有这样好的机会持续朗诵,就是非常值得珍惜与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