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认知、方法论说起公众号:孙学镂 投稿专题人人都是思想者

36岁后才明白:财富不是拼命,幸福不是运气

2025-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孙学镂

01  

36岁的我,在焦虑什么?

13年前刚毕业时,我以为“拼命”就是人生答案。加班到深夜、周末随叫随到、为了升职点头哈腰……

直到36岁,卡在职场中层,背着房贷,看着体检报告上的脂肪肝,才惊觉:“用时间换钱”的剧本,演到最后只剩疲惫。

这时读到《纳瓦尔宝典》,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原来,财富积累的关键不是“拼命”,而是“用杠杆撬动”;幸福也不是熬到退休才能享受,而是一种随时可练习的技能。

年轻人,如果你不想活成我的翻版,请收下这份“避坑指南”。

02 

年轻人的财富密码:别当“人肉电池”,要做“产品经理”

打工是负债,杠杆才是资产。

纳瓦尔说:“财富是睡觉时也能赚钱的东西。”

年轻时,我也以为月薪3万就是人生巅峰,直到发现:打工的本质是“卖时间”——老板买断你的一天,付完钱后,你的产出清零重来。哪怕年薪50万,停手就归零,这根本不是财富,而是“高级时薪”。

真正的财富密码,是找到“杠杆”:

劳动力杠杆:雇人干活(门槛高,管理累,普通人慎选)。

资本杠杆:用钱生钱(需要本金和眼光,适合有资源的人)。

产品杠杆(普通人逆袭首选):做一件边际成本为0的事,比如写专栏、录课程、开发软件。一次投入,N倍收益。

举个真实例子:我认识一位95后女孩,白天是普通HR,晚上在B站教Excel技巧。她录了20期视频,挂上付费课程,一年被动收入超主业3倍。

她说:“我花的力气和上班差不多,但收益是指数级的。”

专长是你的“财富扳机”

纳瓦尔金句:“在成为自己这件事上,没人比你更擅长。”

别盲目追风口,去挖你的“天赋矿”:

什么事你做起来像玩,别人却觉得累?

什么领域你能滔滔不绝讲3小时不带停?

什么技能你稍微努力就能超越80%的人?

我的一位前同事,性格内向但擅长数据分析。他拒绝转管理岗,专心做模型,后来开发出一套自动化报表工具,卖给中小企业,年入百万。他说:“与其逼自己社交,不如把Excel玩成印钞机。”

个人品牌:新时代的“财富身份证”

年轻人总问:“我没资源没人脉,怎么逆袭?”

答案是:把专长变成产品,用互联网放大声量。

会做饭?拍成短视频教“10分钟快手菜”。

爱读书?写深度书评建付费社群。

哪怕你只会“薅羊毛”,也能教人省钱年入6位数。

记住:互联网时代,影响力=印钞权。

03 

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别把顺序搞反了

年轻时我以为:“等我有钱了,自然就幸福了。”

但纳瓦尔说:“幸福不是结果,而是前提。”

幸福是种“反焦虑体操”

管理欲望:少看朋友圈,少比“别人家”。月薪1万时想要爱马仕,月薪10万时想要私人飞机——欲望是无底洞。

戒掉“缺憾感”:别总想着“当初如果……”,接受现状才能轻装前行。

给生活留白:每周强制断网半天,发呆、散步、陪家人。大脑停机时,幸福感才会开机。

财富要为幸福服务

见过太多人:赚到钱后报复性消费,买豪车住豪宅,结果更焦虑。

真正聪明的人,用财富换两样东西:

时间自主权:拒绝无意义加班,花钱请人做琐事(比如保洁、跑腿)。

体验感:投资学习、旅行、健康——这些才是“幸福复利”。

04 

停止内耗:你不需要和任何人比赛

做自己,是成本最低的活法。

纳瓦尔说:“模仿别人,就是在和对方的‘做自己’竞争,必输。”

我花了13年才懂:

不必强迫自己社交,内向者靠专业也能赢尊重。

不必挤进大厂,小公司的核心岗可能更适合你。

不必30岁前结婚生子,你的节奏自己定。

人生是“单机游戏”,不是“排行榜”

年轻时总盯着同龄人:谁升职快、谁买房早、谁嫁得好……

36岁后才发现:焦虑源于用别人的地图,走自己的路。

真正的解法:

关掉朋友圈对比模式。

每天写“成就清单”,哪怕只是“准点下班”“读完10页书”。

和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的朋友圈比。

05  

给36岁后的自己:重新开机,再玩一局

从“打工人”到“创造者”

每天抽2小时,打磨一个能产品化的技能(比如写代码、做咨询)。

拒绝“开会表演”,把时间留给高杠杆的事。

幸福需要“刻意练习”

早晨5分钟感恩日记(写3件小确幸)。

每周一次“幸福小时”:完全属于自己,不工作、不刷手机。

允许自己“缓慢变富”

定投指数基金,用时间对冲焦虑。

健康是最大资产,熬夜赚的钱不够付医药费。

结语:人生不是冲刺,而是自定义马拉松

35岁,有人觉得“来不及了”,但纳瓦尔说:“99%的努力终将白费,找到1%的杠杆就能翻盘。”

年轻时,我曾以为财富靠拼命,幸福靠运气;如今才懂:

财富是找到“热爱×杠杆×耐心”

幸福是“清醒的欲望管理×持续的小确幸”

送给所有年轻人:你不需要活成社会模板,只需要成为“放大版的自己”。

而36岁的我,决定从今天开始——把人生调成“创造模式”,而非“生存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