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小竹林,想到一个人
淮塔后边小竹林里的竹子与众不同。不是密密团团扎根疯长,而是有“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感觉,一根一根间隙很大,有边界和距离感。枝叶舒展且不相连,没有那种丝丝扯扯相互粘连的感觉,很清爽、很清瘦、很清楚的那种。
每次经过小竹林,心情总是异样的好,特别是雨后初晴,竹叶青,随风动,两袖清风一身轻的感觉,油然而生。你会不自觉地想到一个人,清代大诗人、大画家郑板桥,擅画兰竹五十多年,成就斐然。
他3岁丧母,随父读书,出身底层,康熙年间考中秀才,雍正十年考中举人,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县令,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清代,他始终没有忘记穷苦百姓,始终以民为本两袖寒,为官12年,“无留牍、无怨言”,深受百姓爱戴。正因如此,他遭受贪官污吏嫉恨,最终遭诬告,“乌纱掷去不为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罢官离任前,潍县百姓含泪相送,郑板桥绝意离开仕途,临行前他雇了三头毛驴,一驴驼着仆人,一驴驼着他,一驴驼着书籍,两袖清风而去,深情回眸送别百姓,含情写下这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这是一首离任诗,他在任时还写过的一首诗,非常著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在潍县任职时写听竹时的感觉,表达了为官一任敬民、爱民、忧民、为民的民本情怀。
读诗可以增智明志,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促干促学,更应该学用结合和学以致用。路过小竹林,想到一个人,古人做官尚且做到两袖清寒,何况今人乎?君不见,职场之上,鱼目混杂,有两袖清瘦的清官,也有贪婪成性的蚁贪,有世故的“老好人”,也有优雅的“绅士”,有装睡的“稻草人”,也有避事的“太平官”,怪不得早在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就临风一声啸咏,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慨,道尽汉魏风骨,成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