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公的苦恼:周太子之争与齐楚之争
-春秋战国故事060
隰朋从成周回到齐国后,对齐桓公说:“周王室将要大乱了!”
桓公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隰朋说:“周王的长子名叫郑,是原先的皇后姜氏所生,已被立为东宫储君。姜后去世后,次妃陈妫得宠,被立为皇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带。带善于奉承讨好,笼络关系。周王对他十分喜爱,称呼他为太叔,便要废黜世子,改立带为储君。我看周王心神不宁,脸色仓惶,必然是有此心事的缘故。恐怕昔日周幽王因宠幸褒姒而放逐太子宜臼改立伯服的事,今日又要重现!主公您作为盟主,不可不做筹划。”
桓公就叫来管仲商量此事。管仲说:“我有一计,可以让周朝安定。”
桓公赶紧问:“仲父有什么妙计?”
管仲答:“世子目前处境危险,不受周王信任,是因为缺少朋党支持,孤立无援。您现在向周王呈上奏章,就说:‘诸侯希望见到世子,请世子出来与诸侯会面。’只要世子一出现,君臣之分就确定下来了,即便周王想要废黜世子,改立他人,也难以实施。”
桓公点头称是,便向各国诸侯发布通告,约定次年夏月在首止举行盟会。又派遣隰朋前往成周,对周惠王说:“诸侯希望见到世子,以陈述各国尊崇周王之情。”周惠王原本不想让子郑出面参加盟会,但碍于齐国势力强大,而且名正言顺,难以推辞,只好同意。隰朋完成使命,回去汇报。
到了第二年春天,齐桓公派陈敬仲先赶赴首止(位于齐、郑之间,今河南雎县东南),修筑行宫,等候世子驾临。夏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纷纷来到首止集合。世子郑也到了,在行宫停下车马,安顿歇息。桓公率诸侯前来问候起居,子郑再三谦让,要以宾主之礼相见。
桓公说:“小白等忝在属国,见到世子就如同见到周王,怎敢不跪拜行礼!”
子郑赶紧推辞说:“诸君免礼。”
当天夜里,子郑派人邀请桓公到自己的行宫里,将太叔带想要谋夺太子之位的事详详细细告诉了他。
桓公听完,立刻拍着胸脯说:“小白将和各位诸侯立盟,共同拥戴世子。请世子千万不要担忧!”子郑感激不已,便留在行宫中。诸侯们也不敢回国,纷纷过来拜见子郑,轮番进献酒食,犒劳他的随从。子郑恐怕待得太久,叨扰各位诸侯,便想要告辞返回洛阳。
桓公挽留道:“我们这些诸侯之所以愿意流连在此,日日与世子见面,是想要让周天子知道,我们十分爱戴世子,不忍与您离别,以此来杜绝针对您的阴谋诡计。现在正值夏月大暑,天气炎热,不如在此稍候,到秋凉时分,我一定安排护驾,恭送世子回朝。”于是选定秋八月的吉日作为盟会日期。
周惠王见世子郑久久未归,知道是齐侯等人拥戴他,心中很不高兴。惠后和叔带日夜在惠王身旁,不停撺掇。
太宰周公孔来觐见,惠王就对他说:“齐侯名义上虽然攻打楚国,实际上并没有战胜楚国的能力。现在楚人恭敬顺服,纳献进贡,已今非昔比,楚国不见得不如齐国。齐国又率领诸侯拥戴世子,会面之后逗留多时,不知是何居心。这把我放在什么位置了!我想请太宰您写一封密信给郑伯,让郑伯背弃齐国,转投楚国,乘机帮我联络楚君,让他忠于周朝,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宰孔上奏说:“楚国能效忠于周朝,也是齐国出的力。大王您为什么要放弃与我们长期交好的伯舅齐国,而去亲近刚刚归顺的蛮夷楚国呢?”
惠王说:“郑伯不背弃,诸侯不离散,就能保证齐国没有居心不良的图谋吗?我意已决,太宰您不用多说。”宰孔闭口,不敢再劝。
惠王便亲手写了一封信,加盖玉玺,把信牢牢封好,秘密交付给宰孔。宰孔虽然满腹狐疑,不知道信中写了些什么,但还是派人连夜送到郑伯手上。
郑文公展开信简,默默读了起来:“子郑违背父命,结党营私,不能胜任嗣子之位,我属意的太子人选是子带。叔父(周王对同姓诸侯)如能舍弃齐国,改从楚国,与楚君一同辅佐子带,我愿放下周国政权,一切听从于您!”
郑伯大喜过望,不禁说道:“我的先公武公、庄公,世代担任周王卿士,领导诸侯,不料中途国运中断,臣服于小国。厉公虽有拥立周王的功劳,却未受周王重用。现在周王把如此重要的使命单独托付给我,执政大权也近在咫尺,各位大夫可以向我道贺了。”
大夫孔叔劝谏道:“齐国为了我们郑国,率兵征讨楚国。现在您却违背齐国,事奉楚国,这是失德之举。况且拥戴和辅助世子是天下大义,您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
郑伯说:“与其跟随霸主,不如顺从周王!周王的爱意并不在世子身上,我为什么要去怜惜他呢?”
孔叔说:“周国主持祭祀之人,只能是嫡长子。幽王偏爱伯服,桓王偏爱子克,庄王偏爱子颓,这您都是知道的。他们都不是民心所向,所以不仅没能当上天子,而且自己也死于非命。您不遵从大义,却要蹈五大夫的覆辙吗?将来必定后悔莫及!”
大夫申侯插话说:“天子之命,谁敢违抗?如果顺从齐国,与之结盟,那就是违背王命。我们郑国一旦离开,诸侯必然起疑,起疑则必然人心离散,结盟就未必成功。况且世子和太叔各有党羽,二人谁胜谁负,还不可知。不如我们暂且先回郑国,静观其变。”
郑文公便听从了申侯的话,对外声称国中有事,不辞而别。齐桓公听说郑伯不打招呼就逃走,气得火冒三丈,便要奉世子之名讨伐郑国。
管仲进言道:“郑国与周国接壤,这一定是周国有人在诱导他。一个人的去留,不足以阻碍我们的大计。而且盟期已经临近,等结盟之后再想办法对付他。”
桓公同意了,于是就在首止的旧坛上,与诸侯们歃血为盟,与会的是齐、宋、鲁、陈、卫、许、曹七国诸侯。世子郑也到了盟会现场,但没有与诸侯歃血,以示诸侯与世子地位身份不相当。盟词说:“凡我同盟,共辅王储,安定王室。有背盟者,神明诛杀!”
仪式结束后,世子郑恭敬地走下台阶,作揖感谢说:“诸君因先王在天之灵,不忘周室,亲近于我,自文王、武王之后,全都嘉许和依赖诸君各国!我怎敢忘记诸君所赐?”诸侯也都下堂跪拜行礼。第二天,世子郑启程回去,各国都准备了车马随从进行护送。齐桓公和卫侯两人亲自将他送出卫国边境,世子郑洒泪告别。
郑文公听说诸侯顺利会盟,而且即将讨伐郑国,便不敢投靠楚国。
楚成王得知郑国没有参加齐国主导的首止之盟,高兴地说:“我拿下郑国了!”便派使者联系了申侯,打算和郑国重修旧好。原来申侯先前曾经在楚国做官,口才出众,为人贪婪而善于谄媚,楚文王对他十分宠信。楚文王临终的时候,生怕继位者容不下他,便赠给他白璧,让他投奔到别国避祸。申侯逃到郑国,在栎城事奉郑厉公,厉公对他同样宠信有加,如同在楚国时一样。等到厉公重登君位,申侯也就当上了郑国大夫。楚国的大臣都和申侯熟识,所以现在要打通郑文公背齐事楚这个关节,需要申侯从中怂恿,穿针引线。
申侯与郑伯密谈,说道:“除去楚国,无人能与齐国抗衡。何况有周王之命呢。如果我们不投靠楚国,那么齐、楚两国都将视郑国为仇敌,郑国哪里能够抵挡得住呢?”
郑文公被申侯的话所鼓动,便暗中派他给楚国送去数额可观的钱款。
周惠王二十三年,齐桓公率领同盟诸侯讨伐郑国,包围了新密(郑地名,今河南密县东南)。这时,申侯还在出使楚国,便对楚成王说:“郑国所以愿归顺于您,正因为只有楚国才有能力对抗齐国。大王如果不救郑国,那我就无法回去复命了。”
楚王为此与群臣商议,令尹子文进言道:“召陵之战,许穆公死于军中,齐国对他十分痛惜。许国事奉齐国最为殷勤,大王如果攻打许国,齐国必将率领诸侯相救,那么郑国的包围自然就可以解了。”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亲自带兵攻打许国,包围了许国的都城。诸侯得知许国被围困,果然离开郑国,转而营救许国,楚军便随之退兵。
申侯回到郑国,自以为立下了保全郑国的功劳,洋洋得意,满心期待,指望获得赏赐加封。郑伯对申侯向齐桓公献媚而得到虎牢之地一事耿耿于怀,认为申侯已经过分了,所以这次压根没给封赏。申侯因此十分失望,心生怨气,口中也不免发出怨言。
次年春天,齐桓公再次率兵攻打郑国。
陈国大夫辕涛涂,自从八国诸侯伐楚回国时被申侯暗中算计吃了大亏,与申侯有嫌隙,便写信给孔叔说:
申侯过去不顾郑国的利益而向齐国献媚,独得虎牢之地的封赏。现在又不顾郑国的利益而向楚国献媚,使您的国君背德忘义,自惹干戈,殃及黎民百姓、国家社稷。务必诛杀申侯,齐军方可不战而退。
孔叔把信呈给郑文公看。郑伯因为之前不听孔叔的劝谏,在齐桓公的盟会上中途逃走,以致齐军两次攻打郑国,心中既惭愧又后悔,无处发泄,也将责任全部归咎于申侯,便把他叫过来斥责说:“你说只有楚国才能对抗齐国。现在齐军一次次地过来攻打我们,楚国的救兵又在哪里呢?”
申侯正要想办法申辩,郑伯一声令下,让武士把他推出去处斩。又用木盒装了首级,派孔叔献到齐侯的军营,求和说:“我们国君当初误听信申侯的话,未能最终与您结盟交好。现在已经知错,诛杀了罪魁祸首申侯,派我到您军中请罪。请君侯赦罪!”齐侯久闻孔叔贤良,便顺水推舟,同意了郑国的求和之请,安排与诸侯们在宁母(鲁地名,今山东金乡县东南)会面。
郑文公始终对周王之命放心不下,惴惴不安,所以不敢公然赴会,便派世子华代为出行,到宁母听命。
改编自《东周列国志》、《左传》、《国语》等,原创作品,持续推出,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