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七巷——第三期户外写作研习营纪实
三“访”七巷——第三期户外写作研习营纪实
①楔子
“五勤齐上阵,修辞闯通关!”
正准备参加户外写作研习营的孩子们高声喊着口号。
“潭客老师,是不是最后面还是要完成一篇作文。”一个叫小颖的女孩大声说道。
“写——作——文——”
看一些孩子流露出惊恐之色,潭客连忙做出弱化的修饰。
“这次户外之行,我们去的是三坊七巷,可能大家都去过,不过这次去,是带着任务去。我们说最好的旅行是提前做好功课,带着明确任务的旅行才更加有意义。当然这次任务不一定就是为了写作文,大家可以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记录的方式,既可以写,也可以画。”
“能画,太好了!”一个低年级的孩子叫道。
原来最后一个字,才是他们最想听到的关键字。
“老师,我既不会写,也不会画。”以为轻松下来的潭客,又遇到一个三年级男生抛出的难题。
“那就储存在自己的大脑里,用心对待每一关的任务也可以。”
孩子们似乎放心了。
“潭客老师,是什么样的三个任务呀?”
看着四五十个孩子一张张期待的脸,潭客卖起了关子,这主动权算是要回来了。
②三种期待与三个任务
“我倒想先听听这次户外之行,你们最期待的是什么?”
“最期待吃喝玩乐。”不只一个孩子本真地说道。
“玩,我也喜欢。”潭客抓住了和这次主题有点联系的关键字,正好可以衔接到他预设的场景中。
“每次我去三坊七巷,都能发现一些好玩的物品。所以这次的任务之一就是去寻找奇特的物品。”
奇特!似乎已经让孩子们觉得这次旅行有意思。
“我想在里面飞奔。”又是前面那个说“既不会写,也不会画”的男生。
“飞奔,肯定不能在大街上,因为出行要遵守纪律,马路上车来车往也很危险。”潭客在话中植入了纪律的宣导,“那在别人的店里行吗?”
“不行!”一些低年级的女生笑道。
“那应该在哪里呢?”
“在广场上,在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地方。”小颖说道。
“对,去广场,那广场里还有什么呢?”
“有风景!”
“对!我们的任务二就是去观察景物。”话题如同接龙一般又回到潭客预设的方向上。
“这第三个任务我就不绕弯子了,那就是观察人物。观察什么样的人物呢?首先是行人,在三坊七巷,你一定会看到一些穿着汉服的人,从外貌到外饰,这是我们观察人物的角度;其次是铜人的雕塑,它们立于各个坊巷的门口,有的在写字,有的在刻印,有的在劳动,它们的姿态正好成为我们观察的人物模特;最后是蜡像,它们很多事是我们熟悉的明星,是按真人一比一的比例塑造的,因为形态逼真,更容易让我们找到观察人物的角度。”
三种期待和三种任务,竟然在潭客的话语中完美衔接,这样的任务怎么不让孩子们期待呢?
③三个小组与三条路线
三天前,潭客因为这次活动特地在一个上完课的傍晚再次探访三坊七巷。他发现游玩的角度和带着任务的角度完全不同,游玩停留在表面的感官刺激,考察让自己上升到情感角度,有一个内化加工的过程。
三坊与七巷沿千米中轴线各自朝两边分布,除外街的杨桥巷,基本是一个坊对应两个巷。根据年级划分的三个小组正好可以分出他们活动的区域路线。
一二年级组成的第一小组,我把他们放在中间,负责文儒坊、安民巷、黄巷的路线探访;
三年级组成的第二小组,我把他们放在南后街主入口,负责衣锦坊、塔巷、郎官巷的路线探访;
四年级组成的第三小组,探访区域在南后街的尾部,负责光禄坊、吉庇巷、宫巷研习,其中的一坊一巷在外街,自然更具有挑战性。
最后的集合地安排在泔液境,这边有孩子们提到的广场,是集合与效果呈现的好地方。
安排就绪,三支写作小组,分兵三路,完成三个闯关任务,用小作家的视角,通过小组拼图的方式,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三坊七巷。
④三口大缸与三个新发现
“看,这里有一个大缸。”
潭客跟跟随的第二小组,在朗官巷很快就找到目标。
大缸由岩石材料打磨而成,保留了岩石的原色,外观是一个大碗的形状,上口宽而厚,底座高而稳。
“里面装着水,水底有鹅卵石,好像就没有其它东西了。”
看大家这么有兴致,潭客让带队的老师就此停留。
“不如一起来观察这块大碗吧。”
孩子们从包里拿出一张修辞写景的任务卡,卡上依次列了三项内容,依次为:选取景物,找到景物中不同的特点,加入修辞描写。
平时在课堂,孩子们并不缺这样的作文技巧,但如何运用到现实的场景中,这才是户外写作研习的重点。
一时,蹲着的、靠着的、写的、画的,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视角里的景物。
“老师,我能说吗?”一个做好笔记的男孩主动请缨。
说和写,本身同根同源,说也是一次语言组织的过程。
“郎官巷一处古宅的门口有一个大水缸,想必这是主人放食物的地方,上面会用一个大大的木盖子盖上。现在这里放满了水和一些石头,有人把许愿的钱币也放了进去。”
不仅有现状的描写,还加入了前思与后想,让看似普通的景物因为有场景的带入而更加生动。
继续往前走,发现处处都是可选的景,各种造型的木门与木檐,以及白墙黛瓦之上的马鞍墙,为何今天看它们的目光都不一样呢?
“好美的一幅画,余族馆,好奇怪的名字。”
“那个字不读余读畲(she),畲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在我们福建的很多地方都有他们居住的场所,说不定,在你的同学中就有他们呢。”
走进畲族馆,如同走进一个畲族风情的博物馆,在三进深的古宅里,陈列着畲族独特的手工艺品,服饰与医药物品等。
几个孩子停留于看似普通的景观中。
有的看着一个小叶榕的盆景发呆,分层的造型,让他联想到这是欢迎的姿势;有的蹲于木墙的一角,眼睛在画笔与景物之间自由的切换;
更重要的发现是,四角天空的庭院下面还有一口大缸。
缸呈棕色,里面并排放着两个小缸,上面种的是睡莲。本来是莲叶枯黄的季节,在这里却保持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独特时空。
“呀,这里真的有钱币。”几个孩子探身,发现大缸底部的秘密。
每一处建筑中缸的存在肯定不是偶然,尽管大家有着对这种器物的多处猜想,但直到发现第三口缸,才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
集合离开畲族馆之前,大家集合分享了自己的发现:
“我在里面看到一些动物的骨头以及长矛的工具,知道他们是一个狩猎的民族。”
“他们的头饰如同皇冠,服饰的铜制图案中有很多鱼的模样。”
“他们的服装都很华丽,估计他们是一个很繁华的民族。”
“我还看到畲族医药的房间里看到很多的药材,代表着一种文明,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利用自然的知识。”
不同的视角,还原出一幅畲族文化的全景图。
而关于三坊七巷这幅更大的全景图,正在由三支研习小分队绘制着。
第三口缸是在塔巷,在一个油纸伞做天顶的花帘中偶然发现的。
缸体全身涂了一层黑釉,鱼缸中红冠白身的金鱼形成经典的白、红、黑。
友好的小鱼填补了前两个缸中大家有想象但没看到的景象。
大家伸出手指与鱼逗趣,金鱼与小手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为这次出行多了一些生动的色彩。
写景的作文不能写得太静,静总有一点疏远感,动态的描写能很好的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店家解释:古宅门口的大缸一般作为平时的蓄水之用,因为木制结构的房屋,容易发生火灾,当时又没有灭火器,这大缸里的水可用于火灾时的应急。
为何要在缸内养鱼呢?因为水放久了,容易滋生蚊虫,养鱼能净化水质,也能辨别水体的安全。
离约定泔露境集合的时间越来越近,衣锦坊不敢太多停留,第二小组加快了速度,尽管前方还有很多的美景值得停留,此刻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泔露境。
三条路线的小组从前、中、后三个方向陆续到齐。大家列队站好,潭客走向前台。
“活动进行到此,我想先分享一下我的收获,一路跟随第二组,我对三坊七巷更新了认识,这些认知既有我自己的观察,也有来自你们的观察,还有和别人的访谈中。多看、多听、多想,这些都是我们提升认知的方式。下面我想听听每一个小组的发现,大家组合起来,就能还原出一个更加立体的三坊七巷,即便你们探访的路线,我没有经历过,也依旧能感受到精彩。
好!哪个小组先来?”
第一小组跃跃欲试,第二小组不甘落后,只有第三小组比较低调。
胆量和年级正好相反。
“我们发现一艘很特别的战船,当然也可能是客船,船体红白相间,船头带着眼睛。它的一侧有伤痕,估计是在战场上留下来的,这一定是一艘伟大的船。”
“我在衣锦坊发现了两颗假苹婆树。”2组分享的正是我们刚才到过的。
“这两棵树一左一右守护着一所大房子,犹如两个门神。两颗树挺拔高大,树冠浓绿,特别是它们的树干,各具形态。左边的一棵,在中间处分叉,犹如一个巨型弹弓;右边的那棵,树干满是脓包似的疙瘩,犹如一个爆炸的狮子头。它们守护在那,估计已经屹立百年。”
“我们发现每个木制的门,都有弧形的没有镂空的花格,沿木门的中轴对称,外形上有点像展开翅膀的蝙蝠,或许与“福”谐音,代表福来了。”
三招写景与三访后续
写作研习营解决的是素材的问题,但光有素材的堆积,依旧难写出优美的写景文。三招写景解决的正是这样问题。选择景物中有特色的景物,通过颜色、形状、状态、光泽、声音等角度,按顺序进行立体的观察,分析景物的特点,加入恰当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自然让你的文章因为带着个人独特的视角而与众不同。
从孩子们的表达中,能看出他们对新奇的事物敢于表达的那股热情劲,打开好奇心,提供一个舞台,给与一种方法,用更好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出属于他们的多维世界。
因为时间关系,三访只完成了一访,希望后面在修辞写人、修辞状物的户外写作研习中看到孩子们更精彩的表现。
修辞写人 修辞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