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权力”、“权利”再到“权礼”的伦理学拓疆
《管子·牧民》中提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彰,国乃灭亡。”
继“权力”、“权利”再到“权礼”的伦理学拓疆
“权力”,是一种政治、经济(更多的是政治)概念,提现的是一种强制性。
“权利”,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概念,核心在于“利”,公私皆存。
而“权礼”,被认为是一种伦理学、哲学上的概念,体现的是社会现实与人心理的相互影响,或许应当是较为准确的。
三者在本质上区别更多的,应是“力”、“利”与“礼”的差别。
关于“礼”字的解释:
〈礼〉作为动词:
会意字。从示,从豊( 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礼神(祭神);礼祠(以礼祭祀);礼诵(礼佛诵经);礼佛(顶礼于佛;拜佛)
表示敬意;尊敬;礼拜;顶礼膜拜;礼遇;厚待。
〈礼〉作为名词:
礼防(指礼法。谓礼之禁乱,犹防之止水);礼典(礼法);礼宗(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礼则(礼法,礼制)
礼仪 丧礼;礼记(书名。西汉戴圣编,内容为先秦各家有关礼仪的论著);礼体(礼仪,体统);礼上(官员上任交替);礼装(礼衣;礼服)礼物 财礼(彩礼:定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礼券(用以代礼物之券)
礼志(言礼之书);礼书(古代记礼法之书);礼传(指礼书);礼经(古代讲礼节的经典);礼学(礼经;礼书之家)
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或规定行为的规范及其习惯。
继“权力”、“权利”再到“权礼”的伦理学拓疆
“礼”,从最开始的一种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集体共同遵守的外化仪式,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化意识,一种为集体所感知并认同的发展性“惯性”思维,类似荣格所提到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一种“个体→集体→个体→集体”模式的“先验形式”。
与“权力”、“权利”不同,“权礼”虽然属于“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但在主体外延上不像“公、私权力” “公、私权利”那样,它不能规定以“公、私权礼”之分,而是一种单纯的“公权”,它只有“公”,而规避了“私”。简而言之,“权礼”即是特定集体的一种集体伦理意识。既不是“外在的强制”,也不是“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它更多的是一种“集体内部的隐形强制力”,时刻并动态地体现着对个人和集体的多方面影响。
综上,可以基本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谓的“权礼”概念。
继“权力”、“权利”再到“权礼”的伦理学拓疆
举个比较形象的例子,如果将人类社会整体的思想世界比做人类一种优秀的精神创造——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的话,那么:
以“权力”为外化表现的政治经济就好比其“填词”;
以“权利”为外化表现的法律就好比歌曲的“作曲”;
而以“权礼”为表现的伦理哲学就好比奏出的音符。
三者都属人类的“精神创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内也能够相互转化,共同组成了人类集体精神的一部分,而“权礼”,基本可以作为继“权力”和“权利”以后,对于伦理学这一学科领域的一种新的概述性阐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