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大肚病”已成历史
据《三水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血吸虫病(俗称“大肚病”)在三水六和、迳口等地流行。此后百余年间,“大肚病”在三水肆虐,戕害百姓。据查实,血吸虫病人共达20多万之众。千家万户,饱受“瘟君”欺凌,苦不堪言。
当时当地,这些民谣流传甚广:
龙岗、龙岗,十人当中九人黄,皮包骨头肚子大,未到中年就身亡。
面黄牙齿白,肚大脚蹬黑,见面唔使问,便是西河客。(西河是指北江西岸的疫区)
塘背乐屋,地瓜煮粥,犁田三转,疴尿三笃;禾头一踢,一扑一碌,再犁三转,无命归屋。
1950年陈心陶教授率队前往三水、四会等片区进行调查,确定了血吸虫中间宿主为钉螺,大旺、迳口草塘为血吸虫病疫源区。
1955年,三水芦苞修建水闸,出现数百人感染急性血吸虫病,进一步印证了血吸虫病疫源区的调查结果。
1956年,国家号召在七至十二年内消灭血吸虫病,三水成立了各级血防领导小组,建立了血防站,全面开展防治工作。
1958年5月,三水提出“苦战一年半,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掀起消灭血吸虫病运动高潮,用拖拉机开展草塘地区大面积机耕翻土灭螺。
1958年10月全面动工,启动草塘围垦水利工程。经过2年多的积极防治,病人得到治疗,钉螺孳生环境有所改善,螺情明显下降,血吸虫病感染得到控制,成绩显著。三水于1959年5月1日宣布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召开庆功大会。
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群众运动和血防水利工程建设处于停顿状态,疫情出现反复,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三水提出了“四年消灭,五年巩固扫尾”的消灭血吸虫病规划,重新掀起血防运动新高潮。
自1968年冬到1972年三水万人大会战后,三水共组织了7次血防水利和灭螺万人大会战,钉螺面积大幅度减少,人民体质改善,疫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974年6月广东宣布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83年10月,三水消灭血吸虫病考核验收合格。1985年12月9日,广东宣布全省范围内消灭了血吸虫病。
没有一个冬天过不去。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消灭血吸虫病是一场改造自然的艰巨斗争,只有人人动员起来,打一场人民战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