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二本学生》有感(一)
透过大学老师黄灯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年轻的人们,但他们的面目是那么雷同与模糊,不该是这样的……竟然是这样的……
作者在书中说:“课堂上,学生们中规中矩,老成持重,很少有让人惊讶和意外的讨论、质疑发生。……没有一个孩子有过意外的表现,他们收缩起属于青春年代的触角和锋芒……难以在生活中找到泄漏狡黠的契机。”
意外?
质疑!
触角与锋芒?
狡黠的契机!
这几个字眼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神经。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不禁反思自己对少年儿童的日常教育。
守规矩、守纪律、乖巧又懂事……这样的乖宝宝在小学里是多么可爱呀!
而那群调皮捣蛋,浑身是刺的小家伙常常令我头疼。
苏霍姆利斯基说:“好的教育就是真实的教育。”孔子有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而落到真实课堂的教育,多有规劝,少有个性,多有“整齐划一”,少有“旁逸斜出”,多有安静守纪,少有大胆质疑!
如此如此!大学生思维的麻木也许会是我的错过,一个小学老师教育理念的过错!
我不禁想起平日里那些“意外”、“质疑”,那些我明明真切感受到的儿童的“触角与锋芒”,那些我本可以包容的“狡黠的契机”。
最近,小桐常常单独到我的身边,像一只小麻雀,叽叽喳喳。他用小手捂着口袋,告诉我自己做了一个降落伞。
“老师,我该怎么让它鼓起来落下呢?”
当时正是自习时分,我瞧着他故作玄虚的样子,一开始并没理会他。小桐见我不搭理他,又转个身到了我另一侧身旁,神秘地说:“你想不想看看我的降落伞?”
我收起了眼前的作业本,一本正经地朝他摊开手:“在哪儿呢?给我看看。”
果真!是个降落伞,垃圾袋作伞面,细绳作牵引。看着这“豪华版”的降落伞,我暗暗觉得好笑。
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转动,这个娃娃上课时间亮出“自制玩具”,我该惩罚他的不守规矩呢,还是鼓励他的创意呢?
我注意到小桐的手依然紧紧握着“降落伞”,一副生怕被我收走的样子,眼神里带点担心,更多是兴奋与激动。
“好吧,”我对自己说,“好玩儿就是他可爱之处。”
“小桐,你可以在绳子底部绑一个重物,从高处把降落伞抛下去,试试看!”我克制住笑意,停顿了一下,说:“还有五分钟下课,到时你和同学们一起试试。”
“行!”娃娃一溜烟跑回座位,继续捣鼓起来。
下课铃响,他一个箭步冲到我旁边,迫不及待地演示,一次两次都成功了!
这下了不得!全班同学围拢过来,小桐俨然成了“小明星”。小孩子们的惊叹声不绝于耳。
那垃圾袋就在空中飘飘悠悠,一群小宝贝仰头追踪着它,这画面看得我笑个不停,小桐高兴得大喊大叫,咋咋呼呼,教室里热闹非凡。
试想,如果我当时选择了前者:惩罚他对上课纪律的破坏,那这一刻的快乐便不复存在。
保护孩子探究与实验的兴趣,这将是无比正确的决定,我意识到。
可是啊,这样的时刻,在日常教学里,所占比例太小太小。
每个儿童,都曾有一个阔大的,无限大的世界,而我们,这些所谓的教育人,不能是那个锁门的侍卫,要成为那个守门的“长老”,保持敞开,保护那一点“与众不同”。
在平淡无奇的课堂褶皱处,发现一个切口,别让那些耀眼的光默默隐匿。
多年后,希望我遇见的那些小娃娃,不沉默,不压抑,不盲从,不迷茫,自然生长,自由质疑,或早或晚,唤醒自己的内心风暴和心灵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