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你是哪一类人呢?《给予》复盘day 11

子木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给予》:听到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关于“给予”的词语有: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施以援手、雪中送炭、 助人为乐、解囊相助、拔刀相助、济困抚危。而作者《给予》这本书中把社会人分为三类,一类是索取者,没有利益不愿意去跟人交往,一类是互利互惠者,有利益才愿意去交往,还有一类是给予者,付出,不求回报。给予者也分两类,一种是无条件地帮人,但牺牲掉了自己,另一种是尽力帮人,也同时帮自己。你是哪一类人呢?我自己应该算是愿意帮人,但也会保护自己。当自己完成不了的时候,就会委婉地拒绝对方。我所能做到的,就是活出自己的样子,如果恰好被人看到,觉得“哎哟,不错哟”, 能够传递给对方一点热情和温暖,就很知足啦。在我们的社交中,有主要人脉,你的至亲、挚友、师长等,也有链接较弱的人脉,但往往就是朋友的朋友能够真正地帮助我们拓展生命蓝图。子木在分享时还提到,互利互惠者交换价值,给予者创造价值。我希望自己也能创造价值,并且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到需要的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别人。在保证自己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尽力帮助别人,避免“自身难保”这种情况发生。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闪光点,会在合适的时机,独自绽放。我一直信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曾经当我匮乏感比较强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受害者的思想状态,也是一个索取者。有事情发生习惯抱怨外在环境或者抱怨别人,而不是内省。从现在我渐渐转换了思想,有问题先想想有什么是自己可以做的。也渐渐多替别人着想。这样,我就轻松快乐许多,也有余力可以给身边的人或者新的朋友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了。从一个索取者变成一个给予者,是一个缓慢但令人感动的过程。一点一滴的进步和转化都值得我们去庆祝!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勇猛精进,但是一定要避免疲惫。想要有一分帮助别人,就要有十分的输入和充电。作者说:我们要冲劲但是不要疲惫。利他很重要,利己也很重要。当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别人,所以不要耗尽自己的能量。所以,先从宠爱自己,照顾好自己开始吧!
1、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可他不气馁,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步艰难的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茅屋。 这间茅屋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 “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看了纸条后,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口渴难忍得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按纸条上说的做;还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先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决心照纸条上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喝了个够! 休息一会,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命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味贪图获取只能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获取则必须善于给予,在给予中快乐倍增。一个人如果大度一点,乐于奉献自己的生命,赢得的是人们的尊重,而尊重则是人追求的幸福。
2、树的故事(关于给予的思考)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他爱那棵树,树也爱跟他玩。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不再来树下玩了。
一天,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不再爬树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果子拿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了。”男孩手舞足蹈,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开了。
男孩摘了苹果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树很难过。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要盖房子来住,你能帮我吗?”“抱歉,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开了。
树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的背影,然后,从那以后,男孩再也没有回来。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回来了。树雀跃万分,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很伤心,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让自己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划多远。”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他划船而去,很久没有再露面。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树说:“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没法给你了,没有苹果给你吃……”男孩回答道:”我也没有牙齿去咬了。“”没有树枝给你爬了……”“我也老得再也爬不动了。”“我实在什么都给不了你了……我唯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树流泪说。“我实在再也没有什么需要了,只是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回答道。“好吧,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地方了。来吧,坐在我身上歇歇吧。”男孩坐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年幼时,我们喜欢跟妈妈和爸爸玩……当我们长大后,我们离开他们……只有在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才回家。无论如何,父母总是一如既往,有求必应,想方设法让你开心。
你可能觉得男孩太无情了,但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
子木分享说:索取者、互利者,给予者,三者最大的不一样在于,前者帮助别人有所图,想要从对方身上获得更多。
后者,只要我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不求回报。圣经里所说——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如同吸引力法则,并不是你想要,你就能得到。
而是,你越想要,越得不到。
越不想要,你得到更多。
因为,想要意味着,还没有
不想要,很多时候意味着,你有。
无论是圣经还是吸引力法则,说的都是一件事。
不求回报的给予,自我满足后的爱满自溢,只会越来越多,不会更少。
同一群人做同一件事的结果不一样,就是因为,每个人的频率不一样。
做事之前先调频,给予也是一样。
感恩感谢子木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