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歌》||二.犯罪心理动因

第一篇见《绝歌》||一.法律的真正功用
一
这本书另外一个令我感到绝望的地方在于,我始终没有明确找到那个促使少年A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所在。他有来自家人的关爱,有真心朋友,有不论他做什么都会接受原本样子的他的人,一切看似那么温和,因此,我不得不开始怀疑,难道真的有“犯罪基因”这一说法吗?难道真的存在某种基因作祟,使得这些人生来便有性格上的缺陷,病态的心灵么?难道命中注定他们必须经过这一遭才有机会可能会获得健全的人格么?
这一点上让我觉得很可怕。如果我们连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根源都无从寻觅,那么想要预防的愿望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我把他们称为“被诅咒的孩子们”。
二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但是的确,在社会上的各个方面都一定会存在着或有形或无形的“阶级”。并不是我们不想去防止控制,而是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就好比社会中有强者凌虐弱者,校园中有优异者与“无脸人”。
个人认为,具有犯罪心理的少年们总是有异于常人的心理上的敏感,对这些必然存在的不公却意识得分外清晰与不满,并且强烈的渴望事情发生逆转,最后上升为行动力。
除去少年A之外,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甚至在不少文学巨著如《罪与罚》中都可见一斑。过分的早熟与不切实际最终一点点引导他们偏离正常轨道,走上罪恶的道路。
而沉浸在犯罪中的人已经不知什么缘故完全陷入到了失去自我意识,冷静而又冲动,易怒而又平静的病态精神世界中。罪恶与精神疾病总是有着某种关联。只是尚不清楚,究竟是精神疾病诱引人犯罪,还是犯罪引导人陷入精神疾病,亦或是二者共生的关系?
如果从精神疾病的角度上去理解犯罪的动因,其实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从某类精神疾病(以癫痫病为例)的诱因去更好的理解犯罪动因。
但是请一定注意,这是一个绝对不可逆的过程。犯罪的确可能由精神疾病导致,但是精神疾病未必会招致犯罪。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精神疾病往往是通向更高精神世界的路径,是通向人类整体精神、自我心灵领域的路径。历史上有很多如此的文人巨搫,陀思妥耶夫斯基,穆罕默德,以色列先知们的癫痫病;苏格拉底的魔鬼;圣保罗的“肉中刺”;帕斯卡尔的深渊;尼采和卢梭的疯狂......不胜枚举。
所以我开始试着从“精神”这一切入点去理解诸如【少年A】之类的案件。
三
精神病的成因主要是生物遗传与外界环境刺激两方面。
以我最初的猜测,少年A是受到外婆离世的刺激下引发的心理畸形。其实后来很快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自圆其说的观点,因为少年A的另外两位弟弟完全正常,以及我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也见识过老人的离去,所以这一观点其实是非常草率主观的。
少年A的诊断结果是“不成熟性行为与死亡的联结”。
以一般看来,“性”与“死”,是绝对分割开来,无法发生联系的两个独立领域。虽然这么说起来不太可能,但是也的确会发生某种极少数情况,使得二者意外联结。
我们来回顾一下少年A的幼年经历:少年A于小学时期一次祭拜外婆的遗像时,意外用外婆的遗物-按摩棒电击到身体,发生了第一次射 精,而后渐渐演变为唯有通过杀猫行为才能进行性行为,再到强烈的无法抑制的杀人欲望。
摘自p134-p135.
“华生(注:精神分析医师)向我做完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劈头就问:
‘你要是不想答可以不用回答。不过你在自慰时,脑海里会浮现什么影像?’
单刀直入,一句话劈往核心。我内心强烈动摇了。
为什么?
为什么他会知道?
他对任何人都先问这个问题吗?
还是他在跟我见面前就已经猜测我可能在性方面有强烈问题,所以问出来试试?
我当场想从面谈室逃跑。这不是随便应付一两下或漫天扯谎就可以躲过的对手。只有断尾求生这一途了。我决定把我在外婆房里射精以及我对淳君所抱持的正反两种情感隐瞒下来,在不极端扭曲事实的前提下,说出一个我设定的“史上最年轻杀人犯”的故事。
我不能一下子就让他看透我。这是我对于这位闯进我精神树林里的孤独狩猎者”的“礼数”。
我尽量装得平静,不让他们发现我心里动摇。
“我想象把人杀了后把身体肢体、吃掉内脏的样子。”
我们还可以看看sadism鼻祖-萨德的案例。
虽然都是极个例,但是无法完全否定这类事件的真实存在。并且,我们所有人,包括无数圣人在内,都一定存在着性虐因素在内。此症的广义上并不仅限于性方面,可以泛指人类很常见的、甘之如饴的、自我剥削行为。这一点已经在书里讲述的很详细,故我就不多做赘述了。
我们一直存在一个思维误区,把犯罪动因一昧归罪于家庭,校园,教育上的某些不合理之处,在还未明彻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前,便不由分说的指责,迅速而强硬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强迫所有大众必须接受,最终形成极强的声势,呈现出一边倒的不良社会情绪。
其实不管怎么说,这种看似声张正义的行为,无意中也对无数无辜的人造成了二次伤害,并且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以及媒体的夸张报道,无限放大了这种社会对立情绪。
......
四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呼吁,强调的就是大众理性。
也希望大众摒除先入为主,从正面态度来阅读这本书,从而更为客观的去理解法律的真正功用,理解犯罪心理的动因。
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猎奇与泄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