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人活着,不是为了做思维的囚徒
达尔文说过:“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每个人都是思维的囚徒,只是或多或少。
人生的关键在于洞察自己,发现事物的本质,重新塑造自己。
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成为你自己。
01 达克效应——“杠精”是这样形成的
达克效应,是由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研究的一种认知偏差现象,又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
它是指越是能力欠缺的人,越是容易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
这些能力欠缺者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达克效应”也很常见。
相信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一类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有各种理由来反驳你。即使你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他也会不经思考地认为你不对,并坚持认为自己说的话才是真理。
这类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杠精”。
可以理解为,一个力求在语言上胜过你的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杠精”的阶段。
一种新的观点,颠覆了过去几十年的三观时,我们会不经思考地反驳;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我们会下意识地排斥;
甚至遇到抬杠的人,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怼回去。
人之所以会成为“杠精”,是出于人类的本能,源于自己的无知。
02 开始认识自己
会抬杠,是一种本能;不抬杠,却需要律己。
学会做一个不抬杠的人,先从以下三方面认识自己:
1、趋利避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杠精”习惯性地反驳别人,大多是出于一种习惯性的自我保护。这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本能反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一个人的本能反应并没有错,关键就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用理性来约束自己的本能。
2、无知而不觉知,是人类的常态。
每个人都经历过无知的阶段,即使一个人持续不断地学习,自己的认知依然是有限的。
正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的一句话:“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杠精”正是源于无知,却又往往会采用否定别人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不觉知。
3、不喜欢思考,是人类的天性。
思考是一件痛苦且耗能的事情,而人类大脑的天性是懒惰的。在懒惰的作用下,人通常不喜欢思考。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基于自己的经历背景等等形成的,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认知是对的。
遇到不同的观点,一个人通常的反应就是反驳,而不是思考。
认识“杠精”的形成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自己。
03 重新塑造自己
人活着,不是为了做思维的囚徒,而是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受生命的精彩,体验成长的过程。
成长,就是一个重塑自己的过程。
重塑自己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对抗自己的本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和自己的本能,持续不断地进行斗争。
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受到本能的控制时,主动地去引导,并加以理性地约束。
比如,当你反驳别人的时候,是出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还是有自己充分的理由去质疑别人的观点?
2、承认自己的无知
一个人能承认自己的无知,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境界。
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边界,理解别人的观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3、思考不同的观点
遇到不同的观点时,先倾听,后思考。
倾听,是对别人的理解和接纳,同时也给自己提供另一个视角去看待问题。
思考,是为了洞察事物的本质。当你真正能读懂别人语言背后的含义,也就懂得了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认识自己,重塑自己,方能不负生命的意义。
我是懿非宇,一个归隐田园的自由写作者。
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划人。
专注自我成长,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