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茉的日记轨迹

对某些意义的思考

2022-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zenia

当静静地坐在山顶草坪上或站在海风拂面的岸边时,不拿起手机将自己定格于日渐荒芜的朋友圈,望着远处忽明忽暗的风景,就如此呆呆的望着,本也就没有什么忧思烦扰,更没有人生大事参悟,就是足以享受快乐这件事情本身,是不是也能让自己平静一点。

你站在哪里,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思绪就容易随着波浪来回摆动,明明头脑里什么也没有想。

与社会的伪装交际、获取他人认同的渴望、对能力不足事情的焦虑,构造了常态不安的现实,寻寻觅觅,兜兜转转,总觉得有很多值得奋斗和前进的事情等待挖掘,但当静静坐在沙发上凝望着天花板,身外浮物都似乎变得毫无意义,这种感觉一阵一阵的。

毕竟需要是以发展的态势进行的,内部机制的不平衡导致了对内对外的需求,一天充满活力,一天垂头丧气,一天内耗不已,正是有了闲暇思考的空隙,才逐渐感知到螺丝钉的工作不解,如果忙的转不开也许思考变得缓慢,没有那么多抵触。

我们越来越喜欢停下来构建自己的认知模式,反复打量,将人生的意义来回琢磨,但可能忘记了生活这件事本身就应该是享受生活这件事,努力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美酒佳肴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倾向于轻松的、惬意的,逃避苦难的、艰辛的,从而排斥工作。

我没有看《活着》这本书,但是有看到大概的书评,讲述了大概的内容。我们都不愿意接受从有到无,福贵的苦难与亲人接连的从有到无挂钩,我们将生命视为最神圣最高贵的一切,所以亲人的无,无疑塑造了福贵的“最苦”,而他依旧为了活着而活着。

有人说如果当你觉得迷茫困难的时候应该去看看这本书,这样就会觉得自己所经历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了。

但,我并不认同。

生命的意义因为不同个体存在而不一样,有些人根本无从顾及什么是活着的意义,所以为了活着而活着很正常,求生是本能。

对于有些人来说,逃避困难也是本能,意志力的坚定与否塑造了不一样的人格特性。

首先得接受从有到无,才能接受从无到有,意义是我们赋予行为的名词,不论做什么,都只是自我独立于世的摸索罢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