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不以兵强(30)

2023-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灵雨润物

按照“道”的原则辅佐君王的人,不依靠兵力来称霸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不仅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很快遭到报应。军队到过的地方,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定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算了,不会以兵力强大来耀武扬威。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自尊自大;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夸耀;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骄傲;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走向败亡。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善于用兵的人,只把武力当做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会仗着武力强大为所欲为,否则必然遭到报应。穷兵黩武一定会造成社会动荡,导致民怨。

隋炀帝仗着国势强大,兵力雄厚,三次挥师高句丽,极大地消耗了隋朝的国力,引起民众的极度不满,并直接引发了隋朝的灭亡。

统一中国以后,隋朝要求周边国家做自己的臣属,高句丽不肯,逐渐和隋朝进入战争状态。隋文帝在位时,曾派三十万大兵攻打高句丽,结果隋军大败而归。

隋炀帝即位。隋炀帝征高句丽王入朝,后者不但拒绝了隋炀帝的命令,还断绝了和隋朝的往来。

第二年元月,隋炀帝便开始为征讨高句丽做准备,用了数年的时间动员了百万大兵,为了召集足够多的兵力,隋炀帝甚至打起了寺院的主意,下令拆毁寺院,将僧人称作工役。

公元六百一十二年,隋炀帝御驾亲征首次前往高句丽。踏上了他的征途,有大臣劝说隋炀帝,停止如此兴师动众的举动,遭到了隋炀帝的拒绝。

由于自信可以凭借绝对优势的兵力,不战而屈人兵。隋炀帝完全没有考虑战略战术,面对高句丽的奋起抵抗,隋军阵脚大乱,双方人马第一次交锋就吃了败仗。

隋炀帝只能接受现实,高句丽派使者来求降,说只要隋军撤退,高句丽王就到隋炀帝处朝见,考虑到可以保全脸面,班师回朝,隋炀帝同意了,然而就在隋军撤退的时候,高句丽突然发起袭击,将隋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隋炀帝亲自出马指挥的百万大军最终狼狈地逃回了家。

相比第一次出征,第二次征逃高句丽多少要顺利些,只是就在高句丽即将支撑不住时,隋军后院起火,负责都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举兵造反,直逼隋朝首都,隋炀帝无奈只得放下这几乎调集了全国一切力量,回国解决叛乱问题。

二征高句丽都没有实现目的,隋炀帝懊恼不已。虽然杨玄感的起事很快便被平定,但此时的隋朝依然动荡不堪,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仍然要劳民伤财的征讨高句丽,大臣们沉默以对。

公元六百一十四年,隋炀帝下诏第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他将自己和古代著名的圣德之君成汤相比,暗示人们自己不过打了两次,没有收到预期结果,十分正常。第三次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带上百万大军,但将士们早已没有打仗的心思,不断有士兵在路上逃跑,即使被抓后遭到斩首之刑。但逃亡者仍数量甚多,行军的速度变得十分缓慢,另一方面高句丽也十分虚弱,没有力气再和隋军抗衡,派出使者向隋朝乞降。

经过前两次的失败,隋炀帝对第三次征讨高句丽能否胜利,并无十分把握,见高句丽主动乞降,也见好就收,停止了进攻,接受了降款,他赢得了一个胜利者的头衔,但一无所得。在回京的路上还遭到了农民军的打击,损失了数十匹马。回到京城后,他催促高句丽王入朝,谁料对方竟然没有理他。这让隋炀帝再度萌生攻打高句丽的念头,只是这次他以心有余力而不足,国内的起义此起彼伏,让隋炀帝难以招架。

公元六百一十五年,隋炀帝大赦宴席款待来朝的使者,他没有在使者中看到高句丽人的影子,延毕回宫,隋炀帝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之后过了三年,隋炀帝就被身边的侍卫杀害,“以兵强”不止不会让人强大,还有可能耗尽人的气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已有的东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