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融资诅咒了袁绍
三国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它们共同塑造了三国的政治格局。虽然各次战役的失败者都损失惨重,但唯独官渡之战后的袁氏集团一蹶不振,几年后就灭亡了,其他俩人都挺了过去。这是为什么呢?
你可能会说,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实力尚存啊,他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了,能挺过去是因为他肉大身沉。可是蜀汉呢?刘备输掉了夷陵之战后,几乎损失了全部精锐,自己还很快翘辫子了,可蜀国之后延续了40年的国运。
官渡之战是在公元200年10月左右结束的,直到202年4月,曹操才重新挥兵北上继续攻打袁氏集团,因为此前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也就是说,袁氏集团足足有一年半的休整恢复时间,后来怎么变得毫无抵抗之力呢?
很大原因是袁绍在202年5月病死后,集团内部分裂,袁氏兄弟相残,被曹操趁机各个击破。有关分裂问题,一般认为,这就是袁绍自己的个性造成的,他优柔寡断,没有尽早确立继承人,导致大家各怀鬼胎,分别围绕袁谭、袁尚形成势力集团,最后酿成内乱。
但是,从袁绍早年的经历来看,他并非犹豫之人。他年轻的时候凭着老袁家“四世三公”的名头大搞社交,极力交好“党人”精英。这个是要冒很大政治风险的,因为明摆着跟掌权的宦官集团作对。后来黄巾军起义,受党锢之祸牵连的党人们纷纷被赦免复职去镇压黄巾军,袁绍的风险投资因此得到了极大回报,他在士族阶层中收获了极高的名望。
大将军何进因为何太后的关系当政后,就是看中了袁绍在士族阶层中的巨大影响力,把他任命为中央精锐部队的指挥官之一。袁绍在后来的引董卓进京、杀宦官、逃离洛阳等一系列事件中,虽然有很多失误的地方,但明显没有犹豫。
袁绍刚刚据有冀州时,就和幽州军阀公孙瓒展开激战。过程中,他和自己的亲兵卫队两三百号人和主力部队失散,突然和两千多名敌方骑兵遭遇。袁绍非常勇敢,他冷静地指挥士兵们进行弓箭齐射,并用长戟兵组成密集的防御阵型守住弓箭兵两翼,从而成功逼退了敌军。
袁绍刚刚战胜公孙瓒,后方突然传来了坏消息:冀州内部一些将士哗变,和农民起义军勾结,占领了邺城。当时包括袁绍在内的许多文武官员家眷都在邺城,很多人听到消息后嚎啕大哭,唯独袁绍“容貌不变,自若也”,随即挥兵镇压。
所以你看,袁绍当年绝对是响当当的英雄,能力和品行都极其出众,只是因为后来失败了,大家做事后诸葛亮挑他的毛病而已。甚至在官渡之战结束前,都还有无数人看好袁绍,其中孔融就在许都为袁绍大唱赞歌,很多曹操集团内部的人偷偷写信给袁绍,暗通款曲。曹操当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但是官渡之战一结束,袁氏集团就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再也振奋不起来了。换句话说,袁氏集团就是三国股市上的一个大泡沫,它在遭到重大考验后,挺不过去,迅速破灭了。
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大集团都曾遭遇过生死考验。曹操在194年遭遇大叛乱,地盘一度只剩下三个县;刘备在夷陵之战败北后,整个蜀汉政权地动山摇,自己还死了;孙坚、孙策接连意外死亡,孙吴集团人心惶惶,而孙权接班时尚未成年。但他们都扛了过来。
袁氏集团的泡沫在哪?它为什么缺乏韧性?因为这个集团融资太顺利、扩张太快了。回到190年三国创业大潮开启元年,关东联军集体讨伐董卓时,官居渤海太守的袁绍居然凌驾于各位州牧、刺史之上,成为义军盟主,这是由于他早年敢于冒着巨大风险结交党人士族而建立的声望。凭借声望,袁绍的势力在之后迅速膨胀起来。
首先,袁绍很快就拿到了一块完美的地盘:冀州。在荀谌、高干俩人的游说下,韩馥竟然拱手让出了冀州。其次,袁绍很快拉起了一支人才济济的队伍,文的有沮授、田丰、荀谌、许攸、审配、郭图、逢纪、高干、辛评这九大谋士,武的有颜良、文丑、张郃、高岚、淳于琼等多位猛将。第三,袁绍得到了大部分士族阶层的支持,他们制造了非常有利于袁绍的舆论。
如果把袁氏集团看作一家公司的话,我们可以说它的资金很雄厚、团队很优秀、产品很畅销,它的CEO也众望所归,各项指数好得不能再好了。然而,根据“祸福相依”的悖论原理,袁绍的失败根源正是由于他当年成功的策略:融资问题。
袁绍由于太早被看好了,以至于在投资市场被炒得极热,他的公司股票很快就涨得翻番,这就进一步推高了大家的投资热情,就像近几年房价极速上涨一样。所有人都预期买进袁绍的股票稳赚不赔,这就是马太效应。
那么,这种效应给袁绍带来了什么问题呢?第一,他为了追求快速扩张,融资过多,导致自己的股权被大大稀释。那九大谋士,表面上是他的手下,其实同时也是投资者派来的董事。比如审配,他是冀州本地豪强,势力极大,加入后连袁绍都驾驭不了他。除此之外,集团内部人员山头林立,这是袁绍显得优柔寡断的真正原因,因为他缺乏曹操那样独断专行的权力。
袁绍缺乏专断权力的另一个表现,是他对当地肆意兼并土地、鱼肉普通老百姓的世家大族束手无策。他无法像曹操那样实行屯田制度来保障后勤补给,改善百姓民生,因为那些土地都被豪强们霸占,他动不了这些人。反观曹操,他把因战争撂荒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然后分给无地的农民耕重,从而获得税收。另外,曹操派出一堆酷吏,严厉弹压地方上的士族豪强,抑制土地兼并。本质上,都是因为曹操在集团内部的权力集中度很高,他有能力做到。
其次,因为早期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导致集团准入门槛变得极高,后进人才很难有发挥空间。荀彧和郭嘉都曾加入过袁绍集团,后来都跑了,因为他们在这里没什么发挥空间。官渡之战时,袁绍身边的核心层是审配逢纪田丰荀谌许攸等人,他们都是192年前久加入集团的人,换句话说,后进者都爬不上来。
最后,融资太快导致公司膨胀过快过大,导致公司内部的人养成了盲目自大的心理,他们以为自己这边就是天下无敌了,袁氏集团获得最终胜利指日可待。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呢?不是辛辛苦苦跑到外面去打仗做业务,而是进行内斗,力争在公司内部占据有利位置,以便将来成功后分到更大的蛋糕,这就是袁氏集团内部矛盾不断甚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在是否迎奉汉献帝这个问题上,袁绍身边的谋士们就吵成一团,因为大家都想通过这件事提高自己的地位,又不愿意看到别人的意见被采纳。实际上,要不要迎各有利弊,刘备孙权手上没有汉献帝,不也成功了吗?但问题是,袁绍内部的争论并没有最后达成一致,而是加剧了内部矛盾。
官渡之战迅速扭转了人们对袁绍和曹操的看法,投资者从来都是干锦上添花落井下石的事情,他们原来相中了袁绍,拼命给他投资,现在又转过头来支持曹擦。
失去了投资界支持的袁氏集团迅速萎缩,多年来公司内斗的潜在危险在袁绍死后爆发了,整个集团被撕裂成了两大块,实力进一步被削弱。但绕是如此,曹操还从202-207年一直打了整整五年时间,付出了很大代价才灭掉袁氏。假设袁氏内部没有分裂,它很有可能还可以和曹操耗很久。
其实,你走得太快,发展太顺利,很可能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时刻提醒自己,祸福相依,多想想这种极其舒服的状态到底有哪些潜在危险,才是处于不败之地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