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求得夏日一片清凉
五一时我们搬到了河北北部一个县城。之前来过很多次了,印象里早晚温差很大,夏天没那么热,干燥,人们朴实。在我们租房的事上,这事又一次得到验证。
房东不但给我们让了近两个星期,而且还主动提出有的地方是不收押金的。人家老实,我们也得够意思,主动交了1000押金。我们提出和房东记录一下水电气的数,房东说你们走时还有字就行。那俩小钱,人家不计较。这里的租房市场还不旺盛,还没出现大城市里那些鸡毛蒜皮的各种问题。所以,人心也没那么复杂。
五月的县城特别干。到这里的头两天,我和老公都像放了大半年的葱一样,感觉外面那层皮随时可以掉,里面也没什么水分滋润了。我觉得鼻子难受,嘴唇微肿,发疼。因为要过巡游生活,我们遵循“奥卡姆剃刀”原理,只带必须有的东西,所以没带加湿器。怎么加湿呢?我们就把一块大浴巾沾上水,放在阳台栏杆上挂着。又拿两个盆,装上水,放在阳台和主卧室。湿度高了些,慢慢我们也适应了。
第二天早晨,太阳高升。心想一定是昨天太累了,都九点多了才醒。起床,上厕所,洗漱,再看表,还不到六点!这里就是这样,很早天就大亮了,人们不容易睡懒觉。
这里用太阳能供热水,海拔高,日照好啊。所以一天24小时都有热水。夏天不用空调,自然凉。反正家里也干,我就让宝宝在阳台玩水,她喜欢,而且干得也快。
这个县城是个旅游城市,平时没什么人,一到夏天,各地来避暑的很多。所以县城虽小旧,但饭馆、酒店特别多。这里以涮肉、烤肉、铁锅焖面居多。我们住的小区周边就有个大大小小好几个酒店。
这里五一后才开始热,白天能到二十度多些。五一以前的气候就像北京的二三月。到了五月中旬,丁香才稍微开放,而且还有很多花骨朵。而且这里的丁香都是小灌木。
楼下丁香我们在五一后不久回了趟家,经过云州水库。看云州水库周边的丁香开得又高又大又饱满。
云州水库 云州水库的丁香这个县城里的人看着都比较朴实,不管是我们的房东,还是卖水果的、超市营业员,还是餐馆老板,脸上都有一种没有经历过心机的那种原始质朴的感觉。他们看着更有耐心,更愿意和人谈话。小区物业一个工人,被我以“担心你是坏人,不开门”的理由拒绝在外,后来在房东帮助下开门后,也只是憨厚地笑着,没有厉声厉色。
我们到这里,还没怎么出去玩。最近只去看了一个湖泊。湖很蓝很干净,这边没有人,也没有被开发,五一这里湖边还是挺冷,背阴处估计就十度左右。
青年湖
我们从湖边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长长的草垛子。草垛子看着捂得很严实,里面似乎放着什么宝贝。其实,里面放的是大块、大块的冰。是农民做好的,又放这里保存,然后卖给餐馆。草垛子隔温效果非常好,这些冰能放到五六月。
草垛子在孩子上学前,我们想四处走一走。老公是为了俱乐部,我是想离开北京一段时间。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几年,心里被焦虑和烦躁填得不剩什么地方了。在北京,不管哪里,都给人感觉急急的。除了城市发展迅速,房价高哄带给人的焦灼之外,还有就是我曾经那份工作。以前有个西门子搞技术的来做我们这行,她说“这不是人干的事”。她辞职了,我又干了几年。这份工作把人心弄得没多少空间装别的了。
去年有个帖子,讲一对清北夫妻离开北京,回到武汉生活,说得很煽情。或许是我迟钝,没太多共鸣。真要离开北京,在其他地方生活,也没觉得多大不了。我们偶尔也回北京,在上下班的高峰期,被堵在路上,看着雾霾的天,以及其他车里头同样被堵的那些司机烦躁的表情,还有整个城市的上空的急躁感。我想到我的很多熟人,在这里养孩子,把老人接来帮着带孩子,两口子白天出去工作,上下班经历高峰期的折磨,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回父母家,长年累月见不着。这种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北京吸引我的是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以后孩子上学我们还要回去。不过,上的是不是重点,在哪个区,考试成绩,甚至上不上学,我们都不太在意。这不是教育的核心。
有次和一同事聊到这里,同事说“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挺了不起啊,现在都希望孩子上更高的阶层,要拼杀得更狠才能往上走。你别忘了,你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后来我想,自己的眼光被阶层困住,才会用如此格局看问题。我们就是这样“拼杀”出来的,所以看待教育时,字典里才会有“拼杀”这样的字眼。当我们能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起点时,却生生把孩子拽回我们当初的起点,如果按阶层论,这不是把孩子拉回去了吗?父母首先要提供给孩子的,是思维见识,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是对自身生存价值的叩问,而不是急功近利对好学校的孜孜以求。否则,你真的在拖孩子后腿了。
学校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这是我自己在受“教育”后,又看书思考、和老公讨论得到的。既然“拼杀”出来,就帮助孩子好好利用这个工具,不能把考个好学校变成目的。这不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吗?
再站远处看看,一个人一生出来,玩了两三年,就开始被装入大人设好的牢笼,要“拼搏”了,要“奋斗”了,要“吃苦才能享福”了,这种可怕的生活,我才不要我的孩子过。
所以,孩子上学晚一点,没考好成绩,一时想不明白/或想清楚了,想退学自己倒腾下,都可以。有个朋友听到我们这思路,他急着把我们拉到他的“正轨”上:四五岁开始预备,上重点,按部就班……孩子按部就班也好啊,只要她自己愿意。有个朋友说“你这思路需要有钱人才能搞,需要去国外”。抓住教育核心,寻找教育资源,这需要很多钱吗?国内现在环境比以前好很多了,可是很多人还用几十年前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职业百花齐放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