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 ——变种后的迪厅文化
从KTV到广场舞
广场舞是迪厅文化的中国式变种,广场舞看起来像广播体操,但却与之有根本的区别,广场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迪厅。
有人总结说:70后在KTV,往往吼完一首歌,就拉着你“来喝酒”;80后很会唱歌;90后,不仅会唱,还会跳。

这就是中国流行文化的演变缩影,可能由于民族含蓄文化的原因,迪厅酒吧并未像欧美那样普遍的流行开来,80后的父母大多是50、60后,父母大多是经历文革的一代;90后的父母大多是60、70后,00后的孩子大多都是80后的后代,也许国内酒吧大概的会在00-10后的孩子中流行。
过去几年国内去酒吧的人数远少于KTV的人数,甚至有些人会对酒吧迪厅那些场合或多或少有一些偏见。
80后从具有话题的一代,到现在渐入中年,成为家庭的扛把子,过上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不知不觉,广场被经历文革一代的人重新“占领”,在50年后的今天,那一代人重新引领时代的“潮流”。
注意,笔者这里丝毫没有觉得广场舞不好,相反,笔者是支持广场舞的,(不追猫的父母也每天去公园里跳广场舞~)这的确是中老年人锻炼身体很好的方式。
我们年轻人无法体会到老人的孤独和对交流的渴望,他们平日的生活也许在家只能看看电视,不玩手机,不去外面撮一顿,不看电影,节约花钱,但拥有大把的时间。
笔者老妈常跟我说,如果隔几天不跳广场舞,就会感觉身体出点问题,眼睛也不好,只要跳舞,“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父母健康不是子女最大的愿望吗?
有人说,中国有55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现在终于,汉族也加入其中了。

其实广场舞最大的魅力在于集体无意识,在这里不追猫不想把广场舞和民族之痛“文革”扯上联系,凡是不要上纲上线。
但广场舞的确是给人带来集体无意识的安全感,这里没有自由,只有一致;在某些广场舞团体里,他们甚至要带上白色手套(实在不明白,好像看起来他们每个人有洁癖似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集体,个体独立意识是消失的。
在80后里没有流行开来的迪厅文化,却在中老年一代里流行开来,只是不用花钱、没有酒、露天、保持距离、动作一致……而已。
摇滚和噪音
摇滚乐在华语圈没有广泛的听众,甚至在有一段时间,人们在讨论汪峰的音乐是不是“伪摇滚”,谁能给摇滚给一个真正的定义呢?
摇滚的本身就是自由的,我们更没有必要拿欧美的标准,即便是欧美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信在我是歌手取得成绩并不好,也反映了华语摇滚的尴尬,也许是中国人含蓄委婉,不喜欢表达太直接的摇滚乐吧。
额,为什么从广场舞扯到摇滚乐?
老人是不喜欢摇滚的,笔者老妈在家,如果听到孩子打闹或者大声一点的音乐,就会说吵的头疼,特别怕吵。
而我每次经过广场舞旁边的音响,都有一种要被音乐掀翻的感觉,震耳欲聋。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特意去问她,会不会感觉广场舞音乐吵?
她说:没有啊,我们那放的音乐声音很小。
我不相信:离音响近也不感觉吵?
她很确定地说:不吵!
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