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

从韩愈《讳辩》看中国古代避讳制度

2013-08-21  本文已影响646人  松平千枫斋

一、《讳辩》的写作背景

大诗人李贺才华出众,人称“诗鬼”。他的才华被韩愈看中,于是劝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果然没有辜负韩愈的厚望,获得了考试资格。但是,此时有许多和李贺争夺考试资格的人开始对李贺进行诋毁,认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和“进士”音近,李贺应该避讳,就不应该参加进士科考试,否则就是不孝。流言越传越广,矛头甚至直指鼓励李贺应试的韩愈,于是韩愈写下了这篇言辞犀利,逻辑清晰的《讳辩》。

二、《讳辩》正文分析

1.关于“二名不偏讳”

《讳辩》第二段中提到:“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二名不偏讳”来自《礼记·曲礼上》,郑玄注曰:“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就是说,如果名字有两个字,则只要避免二字同时出现即可。孔子之母名徵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曾说“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论语·卫灵公》中又说“某在斯”,可作为此句之例证。

为什么要针对“二名”作特殊的规定呢?在汉代之前,国人的名字还是以单字为主的,二字的名字只占少数。而且,二字名被认为是不合礼节的行为,如《春秋·定公六年》:“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公羊传:“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在东西汉所有皇帝中,只有汉昭帝刘弗陵是二字名;三国和西晋皇帝全部为单字名;东晋有三个皇帝是二字名。因为大多数帝王都是单字名,所以很少有需要避偏讳,自然典籍中很少记载,南北朝之后,二字名才多了起来,避偏讳才渐渐出现在典籍记载中。

因为是《礼记》的记载,关于“二名不偏讳”的道理,古时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是知道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五个儿子分别名“玄之”、“凝之”、“操之”、“徽之”、“献之”。《贞观政要·礼乐》中记载唐太宗曾说过:“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并不须避。”但是由于封建皇权的强大威慑力,在实际情况中,仍然是避偏讳的。例如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为了避偏讳,把“民风”改成“人风”;佛教中的“观世音”,为避偏讳改成了“观音”。

到了两宋之后,避偏讳就越来越常见了。“二名不偏讳”的礼制基本成了摆设。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虽然有着“二名不偏讳”的制度,但臣子为了表示对上级的尊敬,往往会主动避其偏讳。中国有着“礼多人不怪”的习俗,人们往往不会认为它违反礼制,反而会把它当成一种美德,人人竞相效仿,结果成为了一种习惯。

2.关于“不讳嫌名”

《讳辩》第二段中还提到:“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这同样是来自《礼记·曲礼上》。在《讳辩》的第三段,韩愈举出了不讳嫌名的例子:“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论语·泰伯》记曾子说:“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从此可以看出曾参作为一个大孝子,也没有避讳嫌名。

与二名相比,嫌名的避讳出现得更早。早在汉代时,就出现了讳嫌名的现象。汉代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把“荀卿”改成了“孙卿”。但是彻底的避讳嫌名的制度并没有形成,而且也很难做到。在汉语中,同一个音所包含的汉字是非常多的,如果一个音的所有字都要避讳的话,会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则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乎?”像骐期、杜度这样姓名同音的,不可能为了避讳嫌名连姓都改掉。而且,汉代虽然产生了讳嫌名的现象,但是不讳嫌名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的。正如《讳辩》中所说,“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但是《讳辩》中提到“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李渊的祖父名李虎,父亲名李昞,“势”与李世民的“世”同音,“机”和李隆基的“基”同音。韩愈说这四个字没有避讳,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提到东汉人“沈浒”时,唐人避称其名改成其字“沈仲高”;广东从化县在唐以前叫兴势县,唐代为避讳改称兴道县;唐代文献中常改“秉”为“景”或“守”等;海南临机县,为避讳改名临高县。这说明在唐朝避讳嫌名已经开始盛行了。

三、李贺科举案例分析

根据前面的叙述,我们知道,虽然礼法中有“二名不偏讳”、“不讳嫌名”的制度,但是到了后世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偏讳二名和讳嫌名。那么,李贺究竟可不可以参加进士考试呢?

我们认为,因为李贺父名晋肃就认为李贺不能考进士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所谓避讳,是一定有方法“避”的。汉武帝名刘彻,史书为避讳将“蒯彻”改名为“蒯通”,而并非不提这个人;隋文帝的父亲名杨忠,为避讳将官职名“中书”改名为“内史”,而并没有将中书这个官职取消;苏轼为避祖讳“序”,改“序”为“叙”,而并非终生不写序。因为父亲名晋肃就不考进士,这不是避讳,而是迂腐。北宋诗人徐积,由于其父名“石”,便一生不用石器,走路时遇到石头也要避开,脚绝不能踩到石头上。万一遇到石桥避不开时,也要让人背他过桥,自己的脚绝不亲自踩石桥。这种迂腐的行为只会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而且贻笑大方。韩愈在《讳辩》中也运用归谬法反驳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而且,《辞源》在解释“避讳”一词时说:“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尊父和君亲的名字,对孔子及帝王之名,众所共讳,称公讳;人子避祖父之名,称家讳。”此处特别提到了是在“言谈和书写时”,所以李贺去参加科举考试,并不在避讳的范围内。所以,即使不考虑二名律和嫌名律,李贺去考进士也是无可厚非的。李贺要避讳的话,可以在提到“进士”这个词的时候换成其他词,比如“甲榜”即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