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阅读打卡 20

2018-12-06  本文已影响8人  遇见灵溪

20181206 day 04

书名: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章节:封锁

摘录:

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

世上有了太太的男人,似乎都是急切需要别的女人的同情。

近视眼的人当众摘下眼镜子,翠远觉得有点秽亵,仿佛当众脱衣服似的,不成体统。

恋爱着的男子向来是喜欢说,恋爱着的女人破例地不大爱说话,因为下意识地她知道:男人彻底地懂得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向他解释有什么用?如果一个女人必须倚仗着她的言语来打动一个男人,她也就太可怜了。

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感想:

《封锁》其实是在很多时间内发生的故事,大概和我们现在乘公车遇上堵车差不多吧。

25岁的大学英语助教吴翠远,和35岁的银行职员吕崇祯在临时封锁的老上海的电车上偶遇。

她是未婚的单身女孩,他是已婚的中年男人。他们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居然发生了爱情。

如果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是可以认为是搭讪和撩拨,而不是真正的爱情呢?

故事里的翠远是乖且优秀的女孩子,却因为一家人都是严肃的好人,使她除了学习和工作,几乎没有别的什么经历。

这样的女孩是是很容易叛逆(也就是犯中二病),更容易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因为她们实在是压抑得太久了。

崇祯呢,是一个年少时就在家人安排下结了婚的男子。他也是没有什么自主权的,也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

这样的两个人遇见了,确实容易擦出火大。

如果把时代背景换成是现在,估计故事不会那么快结束吧。

书名: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作者:武志红

章节: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轮回

摘录:

如果你改变了内在关系模式,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你的命运。

内向是对我这个内向者的保护。

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追求“好”而远离“坏”,或者说,追求“善”而远离“恶”,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如果你某些时候被人接受,你就会感觉,这时候的你是好的;如果你某些时候不被人接受,你就会感觉,这时候的你是坏的。

一个悖论是,越孤独的人,可能越喜欢那种习惯索取的外向者。越孤独,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越低,但外向者强有力地敲开了他的保护壳,这种强有力的努力,会让内向者感受到,他是有价值的,他是好的。

外向的父母越喜欢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越容易成为内向者;内向的父母越喜欢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越容易成为外向者。

外向者让我们觉得自己更有价值,于是我们更喜欢外向者。

如果亲人在某些情况下给予了爱与认可,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情况下的自己是“好我”;如果亲人在某些情况下拒绝了给予爱与认可,甚至主动伤害孩子,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情况下的自己是“坏我”。

任何一个关系中,都要保持付出与索取的平衡。

内向者容易清高,而外向者则容易成为被谴责的靶子。

不必拒绝付出,但要学会索取

假若我们想建立真正和谐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会在需要付出的时候给予丰沛的付出,在需要索取的时候进行坦然的索取。

付出与接受,是关系发展的两个要素,丰沛的付出和坦然的接受,会推动一个关系发展。

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没有一点缺点,那不是因为他没有缺点,而是因为他不能接受自己“恶”的地方。于是,他只能将他内心中的“恶”投射到别人身上。于是,他势必对周围的人无比挑剔。于是,一个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人,他势必会认为周围的人到处都是缺点。

一个人不能容忍善与恶在自己心中并存,并因而不能容忍别人指摘自己,根本原因在于他童年得到的爱太少。得到的爱越少,他越认为自己“坏”,他看似是不能容忍自己的“坏”,其实是不能容忍自己得到的爱太少。

在关系中,若我们不是自在随心地呈现自己,而是玩策略,勾引别人注意自己,那么,凄凉与孤独就会袭击我们。

所有的自卑,都是因爱的匮乏。要疗愈他的心,关键还是一份无条件的爱。

我们要的爱,都是发自对方的本心,他们不是因为我们对他们施加了什么影响才对我们如何,而是他们自己想这样爱我们。

我坚定地守住我的立场,绝不动摇,但我情绪温和。

你可以很清晰地告诉对方,我有这样一个立场,在这一点上我很坚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错的,我也尊重你的立场。

先接纳了真实的自己,而后能面对别人的真实。

本心与本真,是最可贵、最值得珍惜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大多数人却忘记了。

与恋人间不同,父母对孩子使用有条件的爱,是极容易成功的,因孩子天然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假若父母对孩子行使诱惑,譬如用鼓励与夸奖的方式,向孩子传递信息说,如果你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我就会承认你,那么,孩子会配合父母的策略,而朝向父母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跟随自己的本心,这是所有的超一流人物的共同之处。他们改变世界,不是因为迎合了世界,而是世界跟随了他们。

这是一种愿望的弥补。童年时所失去的,成年后又追了回来。

由此,所谓的情场高手,不会一味地付出,相反他们会想尽办法引诱对方多付出。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对方有了一点意志的投入,他们就会渴望见到自己意志的结果。这时,他们就会大有文章可做。

马修斯写道,人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一个人感觉,他欠了你的,他会倾向于忘记你。相反,如果你欠了他的,那么他会一直记住你。

在家庭中,我们最容易见到意志的强加,上一代人没实现的愿望,强加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这可以被称为“愿望的接力”。但是,与接力赛不同的是,下一代人的生命意志被严重压制了。

许多家长不明白,自己从来都是教导孩子做一个守规矩的好人,但为什么孩子最后变成了一个“坏蛋”。那么,斯科特这样的故事就是答案。

解决之道:承认失去,学会悲伤

所谓接受失去,就是直面事实,承认有一些东西的确已经失去了,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当这样做时,我们势必会悲伤。所接受的失去越大,所承受的悲伤就越重。

悲伤,是完结的力量,是帮助我们告别悲剧的几乎唯一途径。

敏锐的心理医生随时会发现,来访者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接受失去并学会悲伤。

发自内心的感觉,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可靠的凭仗。

然而,如果没有学会尊重并信任自己的感觉,我们就会容易信任一些貌似正确的信条。

童年与家人关系和谐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达到和谐,童年与家人关系冲突太激烈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产生冲突。

不管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在乎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情感深度,仍然远不如情侣关系。于是,一个人在处理与朋友和同事的这类关系时,可以较好地运用理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

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对配偶和孩子冷漠,对外人亲热。

我们常讲,人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但这只是愿望,事实是,具有这种宝贵素质的人总是少数,而多数人的人生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跤,而且连摔跤的姿势都一模一样。

真爱是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从而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需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理解对方,能够放下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

我了解的所有爱情悲剧,都可以看到两个信息:第一,危险的信号很早就被当事人感觉到了,但当事人没有尊重自己的感觉;第二,每一个自由恋爱导致的悲剧,都是自己的特定心理所主动推动的,不管你看上去多么无辜,做得多么完美,你的爱情悲剧,至少有你一半的原因。

自省能力是最重要的人格特质,

“养鸡场”的逻辑是,“小鸡”们自己独立走路的话,会走歪,所以得由大人给他们划定一个活动范围和一个成长路线。

“坏孩子”会令人头疼,而“好孩子”则会令人失望,因为他们势必会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缺乏创造力。

童年时与重要亲人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性格,所谓性格主要就是“内在的亲人”与“内在的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

我们后来的一生就是不断将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人际关系上的过程,于是我们会把所有重要的外部人际关系都变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

关系的双方,即孩子与家长,都是独立的人,他们在这个关系中占据着同样的分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比家长更重要。他的主动探索,比家长的安排和指导更重要。一个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才能成为自己,才会拥有强大的独立意志和高度的创造力。

管教太多是在扼杀孩子的生命

大人们只要保护孩子、陪伴孩子就可以了,不必替孩子去做主。

“啃老”的种子常是父母种下的

感觉比理性可靠,身体比头脑可靠

假若一个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被别人左右的环境中,那么,这个人很难拥有丰沛的感觉,因为每当感觉产生时,就会有一些声音否定它。

感想:

越是读武志红老师的文章,越是能明白自己以及身边重要亲人的性格特点和所面对的处境。

很多匪夷所思的事的发生,细想之后都有它合理的逻辑和故事脉络在。

懂了这些以后,我想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变得更好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