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干货逻辑 问题 表达 思考

读「金字塔原理—思考的逻辑」

2018-11-11  本文已影响415人  红油抄手002

序言

    《金字塔原理》第一篇——“表达的逻辑”,讲述了写文章的逻辑,文章总是从金字塔顶端开始,自上而下地沿着各个分支将作者的思想一层一层呈现给读者。作者提出在构建文章的金字塔时,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或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用SCQA工具引导思考。

当在(读者了解的)某个“背景”(situation)中发生了(读者了解的)某种“冲突”(conflict),就会引发读者的“疑问”(question),而回答这个疑问就是你写作的动机,你可能还大致知道将要表达的一些“要点”(answer)。

    搭建完文章的总体框架结构,我们基本就确定了文章的主题和读者可能提出的疑问,想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关键句要点。接下来就是用疑问/问答式的对话方式,在每个关键句要点下的层次展开讨论。

    对关键句要点下的层级的讨论,就进入了正式写作阶段。在正式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组织自己的思想,但是组织思想,人们常常采用了罗列的方式,忽略也掩盖了对思想的进一步思考。这种思考习惯,对自己、对读者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对自己而言,如果我们让各思想孤零零的罗列在一起,就不能看出它们之间更紧密的联系,不能根据这种联系对其归类,无法构建具有核心思想的思想组,使得思想总是处在未加工的低层次,看不透本质,也就无法验证思想的正确性,更无法延展发掘更多的思想和观点;对读者而言,罗列出的思想,只会让阅读过程很累,提不起兴趣,读完后也只能零散记住自己想记住的几条思想。

    所以,我们要尝试理解并学习思考的逻辑,应用逻辑顺序,在横向上理清思想组内单个思想间的逻辑关系,保证多个思想共同组成一个逻辑推断式;试着概括各组思想,在纵向上保证下一层次的思想都是为上一层次的思想服务。

应用逻辑顺序

    金子塔原理第二条规则规定:所有列入同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在组织思想时,归纳和演绎是仅有的两种可能逻辑关系,但归纳和演绎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对于演绎性思想组,它的逻辑顺序就是演绎推理的顺序;但是对于归纳性思想组,我们可以设置标准,“选择”一种逻辑顺序。

    一般而言,梳理归纳性思想组中的思想,有三种顺序可选,分别是时间(步骤)顺序、结构顺序和重要性(程度)顺序。

时间(步骤)顺序 ⏰

    通过设想某一流程,得出的思想。

    时间(步骤)顺序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结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必须采取的行动。但是,如果罗列的步骤太多,可能会出现逻辑不清的现象,因为行动可能并不是处于同一抽象层次上的,其中有一些行动是为了实现另一些行动,另一些行动被实现后,又去辅助更高层级行动的实现,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区分因果。单纯按时间排序,并列的方式,是无法表达这种多层级逻辑关系的。

    编个栗子🌰,例如你要举办一个线下活动,你可能会做如下事情:

    1. 确定活动目的

    2. 设想活动的参与人员

    3. 筛选参与人员

    4. 确定活动主题

    5. 确定活动流程

    6. 安排活动时间

    7. 沟通活动场地

    8. 安排活动物资

    9. 给活动人员发邀请

    10. 在线上推广

    11. 安排工作人员

    12. 工作人员负责接待

    13. 进行摄像录制

    14. 剪切上传到网络

    15. 收集来宾反馈

    ......

    根据筹备活动的需要,还可能罗列出更多的步骤,但是我们稍微抽象一下,就可以抽象为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活动前的步骤可以具象为确定活动目的,确定来宾,设计活动内容,准备场地/物资;活动中主要是现场执行的细节;活动后是收集反馈。然后再根据需要,做向下一层级的进一步具象。

    所以,我们很关注思考的粒度,思考是分层的,不要把不在一个粒度的思想放在同一层级,那样只会导致思路含混不清。

    画用户旅程地图的过程,就可以视为是用时间顺序梳理用户活动的过程。首先,用户旅程地图是有步骤的,按时间依次排开的;其次,处于一个用户旅程地图上的用户活动,是同样颗粒度大小的。

结构顺序

    通过评论某一结构,得出的思想。

     结构顺序就是遵循MECE原则,把某个思想或事物合理划分成不同模块,并进行解读。

分组的MECE原则,保证划分后的部分符合以下要求:

*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mutually exclusive),相互排斥,没有重叠。

*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collectively exhaustive),没有遗漏。

    例如我们在故事卡中写的验收标准,就需要遵循结构顺序。我们的验收标准间,应该是互相独立,没有重叠的,每一条验收标准都是对一个业务场景的描述;同时,这些验收标准共同组成了故事卡完整的验收条件,只有所有的验收标准都满足了,这个故事卡才算完成了。

    我们在做Epic/Feature拆分时,也同样适用结构顺序。一个大的Epic/Feature被拆成小的user story,理想状态下user story应该是互相独立,没有重叠的,否则会造成依赖,进而开发的工作无法并行;拆出的user story合起来,又可以完成Epic/Feature这一个大的功能点或模块。

重要性(程度)顺序

    通过按程度或重要性不同分组,得出的思想。

    程度顺序就是要明确每组中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具有共同特性,根据每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直白来讲,就是谈论自己的思想时,先确保一个思想组内的思想确实存在共同特性,确保所有具有此特性的思想都在这个思想组里;然后,同一个思想组内的多个思想,具有该特性的程度是不太一样的。

    再编个栗子🌰,我们希望营造良好的售后服务,关注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1. 建立售后问题服务团队。

    2. 建立特别问题调查团队。

    3. 搭建客户直接沟通渠道。

    4. 24H客服在线。

    5. 客服服务技能培训。

    6. 客服服务质量考核。

    7. 建立大客户资料,对大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我按照这样的顺序讲述,是因为我觉得售后服务活动,也有其重要性顺序。首先是能得到解决(1、2),然后是解决得快(3、4),最后是解决得好(5、6、7)。

概括各组思想

    当我们确立了各组思想间的逻辑关系,即完成了“应用逻辑顺序”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对各组思想做概括呢?我觉得做概括主要是有两个目的:一是二次自查思想组的划分是否合理,如果堆放在一个思想组的思想不能归结成中心思想,那很可能就是这种划分是不合理的;二是如果能提炼出中心思想,可以运用演绎法或归纳法,对思路作进一步延展。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总结句

    概括各组思想,应该用具有总结性的句子。我们常看到“我认为有三个理由”,“总结出来有五条原因”,“可以分以下步骤进行”,作为总结句,然后罗列出理由、原因、步骤,但这样的句子其实是毫无思想的,不能给读者带来一眼可见的价值,也不能促使自己往下思考,总结句应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那么该怎样写有思想的总结句呢?

    如果是演绎性推理的思想组,最后的结论,可以作为概括、总结性的语句。

    如果是归纳性推理的思想组,就要考虑归纳的是行动,还是信息、论据。如果是行动,那么就要在总结句中指出采取的行动,行动之后可能取得的结果(达到的目标);如果是信息、论据,就要寻找他们之间的共性,在总结句中点明他们的共同点。

    针对归纳性推理的思想组,还是编两个栗子🌰:

    - 概括行动性思想

    在下个月,我们会从人员、机器、工艺流程三方面改进工厂的生产率,以期生产率能提高20%,具体操作包括:

    1. 我们聘请了工作经验更丰富的工人。

    2. 我们添置了几台更先进的机器。

    3. 我们改进了工艺流程,从经过8个车间缩减到6个。

    - 概括描述性思想

    鸡也会飞,因为它跟鸟有很多相似性:

    1. 鸡也有翅膀。

    2. 鸡也有羽毛。

    3. 鸡跟鸟都是流线型的体型。

使用有明确词汇/语句的总结句概括行动性思想

    对于行动性思想,除了总结句中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目标外,还应该注意要使用明确的词汇/语句。使用明确的词汇/语句的意思是,我想要达到的结果是可以量化的,如若不能量化,也应该有某种明确的方式可以判断是否实现了这一结果。反之,不明确的词汇,就类似”优化、提高、完善“这类模糊性词语。

    为什么要使用有明确词汇/语句的总结句呢?因为如果我们都不清楚最终目标是什么,没有衡量成功的标准,就无法判断这一行动性思想组下的单个思想,是否能真正直接促进目标的完成,单个思想是否能支撑起这个思想组的核心思想。

    比如说“我做这3件事是为了提高生产率”,这是一个没有量化的总结句,究竟是想提高多少生产率呢?提高20%是提高,提高1%是提高,但提高20%和提高1%采取的行动肯定是有区别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