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我老家在山沟沟里,从我出生到23岁前一直住在那。整个村子建在山上,第一排房子在山下,最后一排房在山顶。
村前有口大池塘,村集体放鱼,每年腊月间按每家人头数分鱼,我记得小时候,分鱼那天是最高兴的,不是因为有鱼吃,而是整村人在一起热闹。因因为我们住的那地方,村子周围小池塘就有30多个,还有水田旁边大大小小的水坑,不知道有多少,每年到6,7月份雨量大的时候,冲里的田基本都会被水淹一次,在我们上面离我们村5,6里的地方有个大水库,汛期都会泄洪。那时候,家里条件都不好,一个月只能吃2,3次肉,基本是买肥肉多,瘦肉少的那种,炒菜吃油水。平时吃的最多的肉就是鱼肉,平均一周能吃2,3次,汛期后,水就落下来了,一个个小水坑就是我们弄鱼的地方,那时候运气好点,一个小水坑可以弄20多斤鱼,村里人都很纯朴,弄到鱼,左邻右舍的都会送点。
在村前大池塘边和第一排房子之间的平地的大树下,用石头做了10几个凳子,夏天天热,农闲时村里很多大人会聚在大树下,或站或坐,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那玩跳绳,抓石子,很是热闹。我记得晚上只要不下雨或冬天天冷,每晚吃饭,石凳上都会坐满人,有没凳子的就从第一排屋子的家里搬凳子出来,每人都端一个大碗,满满的一碗饭加菜,菜大部分是青菜之类的,大家聊着天吃的津津有味,感觉那时大家饭量都比较大,吃饭的碗和现在小点的汤碗类似,每个人都能吃两大碗。后来大点,知道了那时人的饭量为什么那么大了。一是种田基本靠人力,不是背东西就是用扁担挑;二是饭菜没有什么油水(每天吃的基本都是家里种的蔬菜)。
在我10岁左右,村里开始有变化了,万元户,红砖屋都出现了,也在那时我家从村前第一排土砖屋搬到了山顶上,住上了红砖屋。15岁左右(99年的样子),开始兴起了盖楼房,基本有出去打工的家庭家家开始盖起了楼房,这个时候人的心态开始变了,村前的那口大鱼塘再也没有放过鱼苗,没有分过鱼了,为了盖房走车方便,村前那棵大树砍了,村前的石凳不见了。大部分家庭住上了平房或楼房,吃肉的次数多了,但往日吃饭那种坐在一起聊天的景象再也不见了。左邻右舍见面还会热情地聊天,但再也没有谁家有好吃的,送点那种情况了。
2005年左右,在外做切活(做房子的大工,小工)的人赚到钱了,开始在镇上买房,村里的人慢慢地,陆陆续续的往外搬了。再后来,为了孩子读书,为了孩子娶上媳妇,都在城里买房了(村里的孩子少了,小学撤了)。2018年,因为幺叔过世(我们那还施行土葬,人过世前会回到老屋,说是落叶归根,走的心里踏实)。我回到村里,小时候,200多户的村子,现在只有4家了,而且都是老人,不到10个人。村里的树都比两层楼都高了,之前的路都长满了树,房子做的时间久点,长时间没有人回来收拾的,很多都倒了,院子里到处都是碗口粗的树,村前的大池塘,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存不了什么水了,小半池塘水里长满了水葫芦。塘周围到处是因下雨冲下来的垃圾和树枝。
小时候一起长大的伙伴,现在都四散在各地,为生计奔波,只是偶尔有电话联络,有的几年见不到几次面。村里后面出生的孩子,现在也成人了,就是走在路上碰到,也有很多不认识了。
我记忆中的村庄败落了,有的只是伤感,再也回不不到小时候那种虽说过的苦,但人们纯朴,善良的年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