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梁晓声
因为同是"知青",又看过梁晓声先生知青题材的小说和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年轮》,虽然素昧平生,但总觉得与先生在思想感情上很亲近,这可能就是古人所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
几年前,电视剧《年轮》热播,我被深深吸引,就是再忙,也几乎一集不落地看完,每每看到知青兄弟姐妹们在北国黑土地、北疆的深山密林里艰苦而又难忘的身影,仿佛自己又回到那些个洒满青春汗水的知青岁月,总会唏嘘不已。
文字转换成文章,是有情感的。我与梁晓声先生的情感交流,是在电视剧《年轮》播出之后,深为他的知青情怀而感触,进而引发对他的一系列知青文学作品的浓烈兴味,于是,《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师恩难忘》、《年轮》,乃至《一个紅卫兵的自白》,一本本读下去,甚而达到不忍卒读的地步。
然而,这毕竟是神交,而不是身交。
"心有灵犀一点通",也许是神交已久,心灵中的渴望就会变成现实吧?冥冥之中他来了,他从京城来到中原古城邯郸,这才让我与他有了一面之缘。
那是1999年一个初夏的日子,听本市新华书店的同志说梁晓生已到邯,明日上午要在书店签名售书,非常高兴,于是当天晚上与梁先生约好,在民族饭庄与他相见,小酌一杯。梁先生欣然答应。
"梁先生来了!"市新华书店经理低低说了一声。玻璃门开处,进来一位高个子,他年龄与我相仿,红红的脸膛,浓黑的眉毛,上衣穿一件黑色笳克,脸上透出坚毅与刚强,还有一丝隐隐的忠厚,一个很普通的样子。我心中思忖,他,就是写了400万字长篇小说、200多万字中短篇小说、200多万字杂文、200多万字影视评论,有着1000多万字创作量的大作家梁晓声吗?他,就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知青文学成名代表作家之一吗?
他来了,这位以知青文学著称,我所尊崇的当代作家,一身平常地来参加我们的约会。而这次会面,梁先生有言在先,不去大饭店,不要大鱼大肉大菜,最好来点小咸菜、小米粥之类的小吃就可以了。白酒来一点,酒能助兴,聊起来更热闹。就这样,我们把约会订在民族饭庄那家规模不大、不带"星"级的小饭店里,对于东道主来说,我们总觉得惴惴不安,总觉得有点对不住这位第一次来邯的大作家。
然而几杯酒下肚,原先的忐忑终究得以释怀。
酒酣耳热,聊起知青话题,他说起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插队的经历,梁晓声下乡前求学于哈尔滨铁路二中,他长我一岁却高我两年级,算是同龄人了,我俩碰了一杯酒。他又说起祖籍山东荣城,我告诉他我的故乡历史上也属山东,他很高兴,又与我碰了一杯。他说自己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但如果遇上朋友,话也挺多,我说"我也是一名知青",他更高兴了,说"在咱们知青中不是有一句流行的话语,叫作天下知青是一家嘛!"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位厚道的老兄竟然以"咱们"相称,不知不觉间,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就像回到当年的知青岁月,在一个锅里抡饭杓的"插友",侃侃而谈,回味着知青生涯的酸甜苦辣,而又亲如兄弟。
在酒桌上,沒有生分,沒有疏远,共同的求学经历,共同的文革境遇,共同的知青体验,让我们这对知青战友忘记了天南海北,我忽然想起,邀请他明早到我所主持的《清晨热线》节目,以直播访谈的方式,开通热线电话,让邯郸的老知青们一起回忆知青生活,一起谈论他的知青文学,梁先生欣然答应。
这让我喜出望外。沒见到梁先生之前,我曾一度产生一个想法一一如果能邀请他进电台直播间,让看过《年轮》,看过他的一系列知青文学作品的邯郸知青以及喜欢他的文学作品的其他读者们与他互动对话,该有多好?可转念一想,张嘴容易合嘴难,万一话说出口,梁先生婉言拒绝怎么办?联想到这些年,没少与来邯的文学艺术界和政界重要人物接触,他们绝大多数平易近人,好沟通,但有一次遇到一位"明星",下眼皮往上翻,高傲的很,与凡人不说话!梁先生与他相比,迥然不同。他的平易,他的亲和,通过第二天一早上广播,进一步体现出来。
那天一早,绚丽的霞光通过导播间的大玻璃窗映照进40平方米的房间里,梁先生如约而至一一脸上带着祥和的微笑,一如一位老朋友来参加一次聚会。听到消息,《邯郸日报》李文海社长与我们电台的老领导柳惠兰先生也来了,一时间,导播间里热闹起来,我向梁先生提出"我们是否合个影?"他又一次欣然答应,报社著名摄影记者刘北方拿起照相机,记录了这一难忘的瞬间,大家素不相识,却情同老友,其乐融融。
早七点,报时的电子钟声响起,我戴上耳迈,坐在调控台前,拉起播音键,清新悦耳的《清晨热线》栏目曲顿时响遍冀南大地,梁先生不慌不忙端坐在嘉宾位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节目准时开始,梁先生在邯郸的"粉丝"们从四面八方打来热线电话,有些老知青们热情问候梁先生,谈到《年轮》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时,对他的现实主义作品风格深表赞成,而梁先生深情回忆知青生活,也感慨不已,真正是"热线连着你我他,天下知青是一家!"在此起彼伏的电话声中,我一面穿针引线为听众与梁先声之间搭起"连心桥",一面端详着他兴奋的面容,仿佛又在经历着知青生涯的战斗洗礼。
话有尽而情无尽。不知不觉中,40分钟的直播节目结束了,梁先生与我仍沉浸在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中,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他说"你平常说一口家乡话,沒想到,一上广播,你的普通话讲得很标准!"他停顿了一下又说:"我将来写作时,一定把你写进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近梁晓声,才了解一位真性情的梁晓声。与本文同一标题的文章,发表于《邯郸晚报》上,让邯郸读者从一个小小角度,了解了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