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儿喜欢漫画而不是钢琴?
2016年,对我来说,是一个聚会年。
2月,在老家小镇上,十来个小学同学凑了一桌;
5月,井冈山,高中同学举办了一次毕业三十年联欢;
8月,英雄城南昌,中专同学在一起庆贺毕业二十五周年;
9月,古城西安,大学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
同学见面,那是聊不完的话,诉不尽的情,大家纷纷感叹,时光如流水,逝者如斯……
几次同学聚会下来,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学时,我们总是感觉上学的日子永远过不完。暑假似乎要过好几年的时间。时间过得格外缓慢。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下周将去某个特别的地方去玩,我们会因为不得不等待太长时间而大发牢骚。
随着年纪的增大,时间似乎飞逝得越来越快,一个季度接一个季度,一年又一年,似乎瞬间就成了过去。比如我们10岁到20岁的时光,好像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然而,30到40岁的时光,却好像只有两三年的光景。
对时间的感知,是大人孩子之间这种差别的固有组成部分。通常来讲,孩子们似乎对他们直到了人生的什么阶段没有感觉。今天就是今天,就是这样。他们活在当下,但那确实并不是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日子,就是那样的。所以,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作为一个成年人,说到孩子们在做某些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的事情时,我们教他们把精力放在当前,但令我们感到失败的一点是,孩子们不能理解这种观点。为什么要做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超出当前这一刻的范围才能实现的事情呢?他们只知道作为孩子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他们对未来没有概念。他们不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严守戒律和不懈努力可以给自己带来怎么的回报,但我们大人理解。在同样的这一瞬间,这个悖论既是他们的优势与劣势,也是我们的优势与劣势。
以我女儿学钢琴为例,女儿从三岁开始学钢琴,最初是她自己喜欢(当然也是我们有意引导的),最开始是她非常喜欢弹钢琴,每次从幼儿园一回家,就会自己跑去自娱自乐地弹上大半个小时,也没有人去管她弹多久,弹什么。到了后来正式请老师来教,参加钢琴考级,情况就变了,她越来越不愿意坐在那里一二个小时,反复练习同样的曲子。我们和老师就不断用各种方法让她坚持,结果是虽然坚持了,但她却没有了弹钢琴的乐趣,结果在她考过了钢琴七级,进入初三后,终于结束了钢琴的学习,于是和众多中国家庭一样,钢琴成了家里的高级摆设。
现在反思女儿学琴的过程,女儿不能理解练习的重要性,因为他们对能够很好地弹钢琴以及弹得一手好钢琴能带来怎么的愉悦,没有概念。这正是他们没有耐心的原因。为什么要练习呢?
而我们成年人虽然理解练习的重要性,而我们不耐烦的恰恰由于完全相反的原因,即我们觉得自己总是弹不好钢琴,总是体会不到弹好钢琴带来的愉快,我们明白不可能在短的时间里就弹得足够好,所以变得不耐烦。
那么,问题来了,在练习中如何克服劣势、优势发挥呢?
托马斯 M斯特纳在其所著《练习的心态》一书(第2章)中是这么说的:
●让自己始终以过程为导向
●重点关注当前
●将过程确定为目标,并且运用总目标作为船舵,以指引自己的努力
●对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刻意地训练,带着意图训练,并且自始至终清醒地知道那种意图。
这一段话,让我想起女儿的另一个爱好学漫画,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女儿就喜欢上了漫画,每周都会惦记着买知音漫客,一有空闲时间就仔细地品味,经常在餐桌上和我们分享她欣赏的漫画人物和漫画故事,对漫画的作者也是耳熟能详,记得2015年6月,知名漫画家极乐鸟来南昌签售,她和几个同学冒着酷暑,大汗淋漓地在书店排了三个多小时的队,终于得到极乐鸟的签名,回来后一直乐呵呵,这段经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她的必聊话题。由于对于漫画的热爱,女儿已经开始自已动手画起来啦。
仔细对照,发现女儿居然就是符合这四个原则:
1、始终以过程为导向。女儿非常享受学习和练习漫画的过程
2、每次画漫画非常开心,每一次都非常投入,为此经常忘记时间,
3、女儿其实没有把成为漫画家作为目标,反而是将每次的过程作为一个目标,只要可以画,就OK
4、经常地画,从自已自觉,到模仿,到买相关的书来看并开始试着学习,乐此不疲。
不管以后的她选择从事什么职业,我相信,这一个漫画的快乐体验,将是她一生的财富,会给予她自己都不会想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