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投资·理财读书

读《拆掉思维的墙》引发的思考

2018-03-01  本文已影响107人  玥尔成诗

        买房是一个社会关注度很高的话题,就现在来说,我没想过买房,我还很年轻,年方二十而已,我不想拼命工作只为能交上房子首付,交完首付我还要每个月还房贷很长时间,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得为"房子"折腰,可以用房奴这个词语来形容这种状况,我不是一个没有房子就感觉没有安全感的人,但我也追求住得好,住得舒心,我可以找很好的房东,环境不错的房子租住,一样可以达到我的目的。目前中国的房价很高,而且还处于一个不断猛涨的趋势,很多人会把买房当做购入资产,然后坐等房子升值,形成自己丰厚的固定不动产,然而我尚且不具备这个条件,我一无资金,二无相关的投资房地产知识,权衡之下,我觉得投资自己是现阶段最该做的事情。

      《拆掉思维的墙》作者古典在书中讨论买房的这个问题,并且对于买房有执念的人们进行了心理剖析,古典认为一定先要买房的人是因为心里没安全感,他认为在买房与梦想之间应该先坚持梦想,千万不要为了买房典当自己的梦想,他举了一个巴菲特老婆苏珊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巴菲特年轻的时候也没什么钱,跟老婆苏珊结婚的时候可以说是裸婚,婚前苏珊攒有一笔钱,本可以拿来买房,但她为了支持丈夫,把那些钱都给巴菲特做投资了,这一步也成为了巴菲特投资生涯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不禁让我感叹启动资金这回事,一点钱都没有真是有再大的本事也难以施展,哪怕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得有钱交学费。

        谈到安全感这个话题,我与古典老师的观点一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依靠外界的人或物,很难得偿所愿。由于我从小对父母爱的缺乏,我曾经也经常寻求外在所给的安全感,尤其是在我是小女孩的时候,我会特别希望找一个年纪大性格成熟的男人当伴侣。但是自从我尝过独立自主的滋味后,我便明白了安全感来源我自己。

        古典老师通过论述"没兴趣一族"和"有趣之人"两类人的区别及各自背后的原因剖析,告诉读者为什么有的人总有无穷的精力和兴趣做很多事情并且多数都可以做得很好,而为什么有的人做什么都一般般而且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反观我自己,我曾经也是"没兴趣一族",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特别害怕做不好,然后从一开始就败在了自己对未知糟糕的想象中,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自卑,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特别笨,很多事都做不好,后来意识到自己太自卑了,于是尝试改变这种心态慢慢变得自信起来,现在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对于新的生活挑战会很兴奋,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仅能从中获得快乐,而且似乎会感觉自己对这件事情比起其他不感兴趣的事情要擅长很多,古典老师对"快乐"一词做了个简单明了的释义,快乐就是既快又乐,心理学上对"快乐"一词的解释是紧张感的释放,我可以理解为当你做一件感兴趣的事情时会不由自主的放松,这种放松使我们身心愉悦,古典老师还提到一个词"投入",当我们投入的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会比平时更集中注意力,自然的摒弃杂念,做事情自然而然效率就高了。引用马克·吐温的一段话: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像无人听着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

        古典老师提到心智模式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心智模式就像是一台电脑里的系统,电脑能做的所有工作都是由系统决定,所以系统需要不断升级,电脑才能发挥更大价值。我们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不一样,而且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好的心智模式能让我们迈向成功的人生,做出更多正确的人生决定,而不好的心智模式,则会使我们做出错误的人生决定,还会一直陷入恶性循环。一个要发展自己的心智模式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升级自身系统。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也造就了许多差异巨大的人生,两个工资都是月入两万的家庭,一个家庭一年都月月光,每个月都因为还消费贷款、房贷等使下个月依然要拼命工作,这就像在转轮上拼命奔跑的仓鼠,不管怎么努力奔跑都始终在原来的位置,我们称为"老鼠赛道";另一个同样收入的家庭一开始没有着急买房,而是把每月剩下的钱用来投资自己,不断学习理财知识和提升自身价值,在第一个家庭还没还完房贷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过上了完全靠资本收入生活的日子。

        古典老师继续列举了两种心智模式,一种是受害者模式,另一种是掌控者模式。受害者模式,顾名思义,把自己当受害者,他们觉得自己的痛苦和快乐都是因为别人,他们认为外界的环境导致自己目前的状态,受害者模式里的人有个特点,他们的生活经常失控,他们困于受害者模式也依赖受害者模式,因为这种模式给他们提供了理由推卸过错责任,保护自己的面子,也正是因为自怜自己是受害者,他们做坏事不会有愧疚心,他们喜欢通过跟人比惨来获得有人比自己惨的优越感,同时轻松获得闻者的同情和帮助,受害者往往也是控制狂,喜欢道德绑架让他人妥协,否则就自我伤害。掌控者模式的核心与受害者模式相反,他们认为不管外界如何,他们都有能力应对各种情况,不会把责任推到外界身上,而是积极从自身寻求解决方法,掌控者模式的人具有自主独立的人格,坚强自信的性格,他们最终都能成功掌控自己的生活。当我们通过努力自知自己处于受害者模式,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它呢?我认为首先要有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负责任的态度,不把注意过多放在外界和他人身上,学会关注自身,认清自己的内心情景模式,从根源上改变受害者模式,拒绝自怜,学会鼓励自我,始终坚信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绝不向它低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做人的骨气,不管命运给予我多少苦难,我绝不放弃自己,我依然要掌控自己的生命。

        东野圭吾在《无声告白》一书中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中国来说,却恰恰是父母容易阻碍孩子找到真正的自我,我们从小在父母的期盼中长大,很多父母还会要求孩子子承父业,就拿我读高中填高考志愿的时候,都有很多父母让孩子必须听从她们的意见选择她们认为有用的专业和好的学校,能尊重并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内心真正想选择的专业的父母少之又少,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受到街坊邻里的影响,还有可能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在网络上的人们往往不经思考便会接受遭人恶意剪辑过的视频去攻击一个陌生人,有的人每走一步如履薄冰,深怕自己做错什么遭受千夫所指,这何尝不是一只丢弃自我,迎合他人的低姿态?有的明星通过经营人设来博得观众喜欢,一旦人设崩塌,之前所有的努力便付之一溃,相反那些德艺双馨的好演员们,总会在不经意间赢得观众的尊敬喜爱。我曾经年少轻狂,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一心想着要做我喜欢的事情,我的人生才有意义,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只有在我实现财务自由的情况下,我才能真正心无旁骛的去做我热爱的事情,才可以以我喜欢的方式生活。

        在(拆掉思维的墙)最后一章中,古典老师认为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社会意义上的成功,都是拿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人,然而一个个生命的成功不是用表面的金钱地位可以量化的,在我看来,每个人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便是成功。而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变成他们最想要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