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随笔(八十三)
今日母国时间凌晨2点23分立秋,思维反转在南半球东北澳首府客居的我们,也一下子进入立春的时节。这样的反转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如此气象学方面的问题,还是应该交给专门家去回答。对于在母国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而言,我们抱取这样的思维方式,除了应有的理性思考,还有着浓浓的情感任性。我们总会使用感性思维,去关注大自然的直观变化,而后去获取有关春天迹象的依据。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bd6cd233fe0f79bc.jpg)
小的时候是不懂得观天象的,该晴晴、该雨雨;该热热、该冷冷,绝对可说是听天由命。后来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当了知青,每天忙乎着生产队里栽种的庄稼,留意着分给自己约半亩自留地的那点根根苗苗,对是晴是雨、天冷天热的事,就逐渐关注了起来。虽然当知青也不过三年多点,靠天吃饭留下的印象却特别深,也养成了出门总要看看天的习惯。不过观天象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哪怕都是在母国,也得分出个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由此还要细分出多种多样的地理气候特征。在川、渝、黔生活的时期,对天气变幻的推测,还有几分经验主义的底气,倘若去到不太熟悉的别处,那就不敢随意浮夸懂天的海口。来到东北澳首府之初,也曾想运用老一套驾驭一番天性,哪知那些个经验不是那么管用,尤其是到了夏季的时候,那晴那雨可以在顷刻之间转换,那凉那热也可以在不经意中交替轮回,一下子就傻了眼、懵了圈。好在生活在这里的时间久了,也慢慢的积累了一些心得,也有了几分相对成熟的预判。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e89e15ccca61161c.jpg)
在全球气候转暖的大背景下,不按规矩出牌成为突出的气候特点,该热不热、该冷不冷;该晴不晴、该雨不雨。常态化气候开始逆着来,即便是有着大数据支撑的天气预报,面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也经常出错、没了准头。人可以胜天吗?过去我们一直这么乐观笃信,现在看来还得换一个说法。那就是人和天能够成为朋友吗?当然这所谓的天,其实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只能顺应不能背离,更不能野蛮破坏,否则倒霉的还是人类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386eb28c507cbf9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