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连载】沟通之道,异中求同(1)
章节内容概要:
1、如果你想用十秒钟记住本书的核心观点,请记住书名上的这八个字——“沟通之道,异中求同”。
2、道,即起点、终点之间的路径。异中求同,这就是对沟通之道的极简解读。它不仅告知了我们沟通起点常面临的困难、沟通的终极目的,也告知了我们沟通所应该采取的方法和沟通最高深的艺术。
3、在人与人之间的“异”中,我们需要求的“同”有两种:一种求的是共同知道,是种因;一种求的是建立共识,是求果。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掌握异中求同的沟通之道,让沟通如有神助。
5、很多时候,经典案例更容易引起共鸣,生活日常经历则更鲜活更生动,这些更容易与读者和听众建立共识,在异中找到同。
6、在“异中求同”的沟通中,同样是建立共识,分享信息最易,提供建议其次,下达命令稍难,说服他人最难。
“沟者,构筑渠道也;
通者,连接畅通也;
沟通之道,异中求同也。 ”
——本书的核心观点
如果你想用十秒钟记住本书的核心观点,请记住书名上的这八个字——“沟通之道,异中求同”。
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传播思想、传达情感的过程,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情感、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通过沟通这个桥梁,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情感和知识,消除误会,增进了解,达成共同认识或共同协议。
在沟通的这个过程中,人与人本身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每个人人生经历的不同,常常体现为性格色彩、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模式、决策机制、行为模式等等。我们所有围绕沟通所做的努力,例如搭建沟通的渠道,例如想方设法使沟通的连接更畅通,都是为了找到其中的相同部分,例如利益、目标、价值观或文化等等。在这些方面建立共识,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
什么是道?
道,即起点、终点之间的路径。异中求同,这就是对沟通之道的极简解读。它不仅告知了我们沟通起点常面临的困难、沟通的终极目的,也告知了我们沟通所应该采取的方法和沟通最高深的艺术。
道,从拆文解字来解读,即首之运行。对于一个个体,首之运行是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对于一个组织,首之运行是组织领袖的思维模式或是组织文化中的共识。而异中求同,就是在涉及到沟通时,个体应该建立的思维模式,组织应该树立的文化共识。
或许,你会存在这样的疑问:在人与人之间的“异”中,我们需要求的是什么“同”?
本书中会围绕“求的是什么‘同’”这个话题,做出不同维度的诠释,例如掌握异中求同的沟通之道所需的底层认知,例如职场沟通中的5W2H,例如“表达-倾听-反馈-共识”的沟通四部曲,例如“表达爱-关怀询问-倾听-理解包容-正向引导-建立准则”的育儿沟通六部曲,等等。这些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会一一阐述。抛开这些具体维度不谈,从本质上,在人与人之间的“异”中,我们需要求的“同”,只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求同,求的是共同知道,为更好的决策种因。
请注意,这段文字给各位读者传递的内容是,我们需要怎么做。异中求同,是一件需要有人主导的事。在沟通过程中,参与沟通的各方愿意进行异中求同的人越多,沟通的效率越高。可是,现实状态往往事与愿违,与我们沟通的另一方,很有可能并不了解“异中求同”的沟通之道。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改变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先改变自己。不管你打算沟通的另一方是否具备异中求同的意识,幸运的我们既然了解了异中求同的沟通之道的要义,那我们就当先行一步,在沟通中来主导异中求同。用博弈论的观点来讲,就是不管对方怎么做,“异中求同”都是我们的优势选择。
共同知道的目的,是为了决策者做出更好的决策。这里给决策用的形容词,是“更好的”,而不是“最好的”或“正确的”。我们相信,当决策者获取的信息更多时,他对事实和真实的认知就会越全面,他的决策将更有依据,也就是“更好的”。
决策者可以从所有的非决策者那里获取信息,然而为了更高的沟通效率,除非必要或有益处,决策者没必要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信息向非决策者一一讲述。也就是说,以共同知道为目的的求同,是围绕决策者而言的。
当然,决策者并非唯一,有很多时候,参与沟通的双方或多方都是决策者。这一点,在民主国家的总统大选中尤为突出。
也有些沟通,例如朋友间的闲聊,不一定有具体的当下需要做出的决策,我们可以看作是为未来的决策者提供信息。
如果沟通真的没有为决策提供任何价值,例如,“今天天气不错!”“吃饭了没?”这样的寒暄语,那这样的沟通,求的是什么同呢?
第二种求同,求的是建立共识,基于正确的行动求果。
建立共识类的求同,要么是树立“我们”,确定目标,统一思想, 让人接受;要么是分解目标,明确责权,给予指令,让人行动。这样的求同,是以求果为目的的。
像上面提到的“今天天气不错!”“吃饭了没?”这样的寒暄语,其目的就是建立共识,树立“我们”——看,我们彼此认识,我们是可以寒暄的朋友!
在团队建设中,最核心的沟通就是要在一个个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中间,树立起“我们”的概念——与众不同的“我们”要在共同的坚持中一起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建立共识时,合的过程。
虽然概念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树立起“我们”这个概念之后,接下来的沟通就会顺畅许多。沟通双方将不再站在对立面思考问题,而是围绕着我们的共同目标,共同思考如何达成。这个时候,大家一起把目标分解,并进行合理地分配,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权限,下达具体的指令,从而使每个人干劲十足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当中去。这是建立共识时,分的过程。
合和分,是建立共识最常用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合在一起,就是做事的最高境界,曾国藩的做事八字箴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个为了盖出美丽城堡而努力的砌砖工人,比一个只想着砌砖的工人,在主动性、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上,要出色的多,人生的成就也大得多。
小结一下,以上我们讲了两个主要知识点:
一是沟通之道,即为异中求同;
二是求同有两种,一种求的是共同知道,是种因;一种求的是建立共识,是求果。
初中语文中学过《孟子》中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无论是什么样的沟通,倘若一个人在沟通面临困境时,能够回想起“异中求同”这四个字,然后在这四个字上下功夫,都会获得灵光一现的灵感,让沟通如有神助。
关于“异中求同”这种沟通之道的理论,介绍到这里,很单调。如果是我看这种类型的书,若兴趣不够的时候,肯定是要昏昏入睡了。要想讲的内容让读者读起来爽,让听众聆听时无尿点,丰富的经典案例和日常经历是关键。很多时候,经典案例更容易引起共鸣,生活日常经历则更鲜活更生动,这些更容易与读者和听众建立共识,在异中找到同。
在这开篇的第一章节里,给大家举个在沟通中运用异中求同的例子吧。本书中会有很多经典案例和日常沟通的案例,下面这个案例无疑是最经典的一个。
在“异中求同”的沟通中,同样是建立共识,分享信息最易,提供建议其次,下达命令稍难,说服他人最难。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段说服典故,是有人竟然能够成功地说服一位掌国家大权的母亲,将其小儿子送入带有生死危机的险地的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温习这段经典案例。
作者简介:
作者她禅,寒门学子,16岁以620分考入中南大学,20岁开始巡游东西非大陆,25岁考取工程行业一级建造师,30岁成为制造行业企业高管。近五年来,成家生子,正心诚意,寻道修身,希望为自己的孩子,塑造一个好父亲的人生榜样,让他未来所处的世界,更加美好。一个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挑战新领域的学习奋斗者。
专题简介:
本专题欢迎大家投稿参与!
愿与你共同学习高效沟通的方法,愿与您共同积累沟通的历史经典与生活案例,愿与共享这段学习沟通过程中的收益。
生活之中,工作之时,沟通无处不在,直接影响着您一生的成就。掌握沟通之道,无疑将为您的人生插上腾飞的翅膀。如果您对沟通感兴趣,感恩您长期关注本专题。学无止境,此专题在我有生之年,会一直更新下去。
本专题围绕异中求同的沟通之道为主题,志在出版。如成功出版,有幸畅销,就本书版权,我会设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根据各位对最终出版内容的贡献度,与所有参与者共享学习和写作的收获!
再次提醒,对沟通之道感兴趣的朋友,记得关注与投稿!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