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走向公众
继续来研读教育变革“四阶段”(过不再分离生活——形成同心同德共同体——走向观众——获得奖励),来看第三个阶段“走向公众”。
1.像透镜一样
走向公众就像一透镜,可以用来审视我们身处的共同体。
比如我们组建的共同体信念是否牢固,共同体成员之间是否相互交谈(开放的而非私密的空间),我们的共同体是否面向范围更广的听众宣传推介自己的愿景。
只有敢于走出去面向芸芸众生,才有可能遇到用自己价值观去影响别人的机遇,才会接受挑战,这挑战可以促使我们检验和纠正自己的价值观,这时候共同体内部的成员才拥有精神力量,真正去过不再分离的生活。
帕尔默之所以用“透镜”这个意象来类比走向公众,是因为社会变革的领域并不能为知识分子提供港湾,这港湾为思想和行为的纯洁性提供保险,变革也不能保证一定会达到目标。
所以变革运动,既是痛苦根源,也是创造的源泉。
——进行教育教学变革就必须学会忍受变革带来的一地鸡毛。
2.改变就在潜移默化间
但,不得不承认,“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革会带来不少改变:
①教育改革的演讲者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撒播变革的种子;
就像我,通过线上参加新教育、“谷里书院”等的各种培训,提升自我认知;认真阅读像“中国教育好老师”等公众号里的官方公益讲座等海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实自己;线下参加“教师成长书院”的大型教育研学活动,做到与优秀者同行……这类学习不就是因为有学习的种子播撒在心田么?
②论述教育教学改革的专注,将而联赛的出版,甚至不少还成了畅销书;
③教育学会组织的不同会议,让不少在本校感到孤立的教师把学会当做可以结交知心朋友的生命绿洲;
再在这样会议中,素未谋面的同行者因为灵魂尺码相同,彼此守望,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就像我身边的旭峰老师,内心一直充满了成长的渴望,从未停歇学习的脚步,人至中年依然魄力不减当年,出书 、裸辞,与越来越多的优秀者强强联手,走向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这不就是敢于投身变革运动,敢于面向公众的优秀个案么?
3.提前了解社会需求
帕尔默还列举了身边一个例证,是来自于会计教育领域的:
国际顶尖会计公司总裁,详细列举了他们想要雇佣的毕业生类型,简直就是要求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做这样的员工——必备①熟悉社会和文化背景,②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③善于交际,④精通业务,⑤具备承受和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等知识技能。
很明显,教育的“下家”要求从学校走出来“准员工”不是能通过专业考试的目标,而是得具备聚焦能力、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
这,不就是面向公众之后的福利吗?我们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对方“所求”,第一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教学节奏,培养“适者生存”的精英、精准人才?!
怪不得,教育改革的激情与动力较少的来自传统学校的教师,更多的来自于其他背景的人们,
怪不得,不少上市公司都开门开办自己内部的“大学”,帮助职员赶上社会、技术市场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终身学习已经在如此多的前沿行业、团队里悄然进行,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教学领域,又怎能“按兵不动”?!
就像我生活的这个三四线的小城市,不少培训机构往往投入大精力让讲师能与时俱进,咱们一线教师焉能安于“象牙塔”,浑然不理外面的“春江水暖”?!
敢于走向观众,勇于大声疾呼,疾呼关注教学改革,坚持不懈的呼声终会得到有效的呼应。
咱们教育领域当真不能太out了!!
帕尔莫在本节结尾的时候有这样的一段推心置腹的善意提醒:
当我们与他人手挽手的时候,或许会察觉自己被别人拽向危险的方向,可正是因为手挽手,我们也有机会把别人拽回安全的地方,这样内外的合作才有可能打通以前互不相干的各类学科之间森严的壁垒,开展综合教学。
这不还是给我们的循循善诱:要把“心门”打开,从“私密”空间中走出来,面向公众,在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的舞台上,接受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在美好愿景中接受考验,如此,教育教学的变革运动才能和我们的自我完善一同茁壮成长。
大胆走出来,走向公众,不必再过身心分离的生活,让自己快意成长,做回自己,每个人都能做回自己,汇成一股力量,则整个教育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