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艺术:黑暗中寻找一抹微光

2022-01-01  本文已影响0人  喜之悦之

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到大明王朝,1000年左右的历史进程。我们经历了雍容华贵的大唐盛世,风流蕴藉的宋元烟火气息,中国古代的文词诗画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很难想象于此并行的同时代西方世界,却坠入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迁徙、战乱、动荡是常规操作,贫瘠的大地,困苦的民众在黑暗的深渊里挣扎。倡导封建迷信思想的教会,与割据势力的封建领主们沆瀣一气,让宗教成为统治民众的工具。

完美的希腊雕塑,恢弘的罗马建筑,古典艺术的光芒在黑暗的教会统治下暗淡,艺术沦为宗教的工具,僵硬庄严的雕刻是教堂的装饰,没有思想的刻板图画是教会宣传的画册。

这是一个让人内心失望的时代,好在艺术的步履虽然蹒跚缓慢,但是也在一点一点艰难探索,用微弱的光,点亮前行的路。

建筑:从堡垒到哥特式,超自然的教会使命

中世纪的欧洲,战乱频繁,民生凋敝。教会掌握着最高权利,生活困顿的愚昧民众,将宗教作为寻求解脱的出路。代表教会行使世俗权力的教堂,成为民众的聚集地,相对于简陋原始的民舍,教堂也成为方圆若干公里内唯一高大的建筑物。

中世纪开始建造的教堂虽然用途还跟以前一样,但是它的外部装饰很少,窗户也不多,结结实实的墙壁组合起来,矗立在农民的土地上。如果不是耸立的尖塔,这样的教堂看起来更像是堡垒要塞。这个利用坚硬岩石砌起来牢固建筑,仿佛在向民众宣示着教会的使命,“跟人世间黑暗势力作斗争,指导最后审判之日的胜利黎明到来为止。”

12世纪的罗马式教堂

聆听主的神谕,让天国的荣耀降临时间,对基督的信仰,启示着进行修建教堂的建筑师们。他们借鉴了罗马建筑的圆拱结构,但并不会就此停步。

建筑师们把教堂内部的支撑的立柱拉长变细,纵横交错的肋拱将教堂的穹顶变高,四面墙壁上无处不在的门窗,由一束束交错的线条交织完成。

信徒从沉重古老的罗马教堂,走进哥特式的新教堂,高远宏阔的内部空间,会让他们忘记琐屑世俗人间,进一步领悟到超乎物质之上的天国荣耀。

13世纪哥特式教堂内部

中世纪的雕塑艺术已经丧失了古希腊的典雅完美,注定也是为教会服务,不过是教堂上的外在点缀。这些取材于《圣经》里的人物形象,聚集在伟大教堂门廊上,体现着教会的教义,使信徒能够理解和体会。雕塑的形象坚硬而庄严,相比无功利的审美需求,中世纪的教会更看重教义中超自然的世俗价值和意义。

哥特式教堂门廊上的圣经人物雕像

绘画:从插图到乔托,点亮文艺复兴的曙光

在中世纪那样黑暗的年代,知识集中在贵族和教会,广大民众成为愚昧无知的文盲是普遍现象。教会如何在文盲中普及教义,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6世纪末的格列高利大教皇说,为了教导信徒,图画就像给孩子看连环画一样有用。

把圣经故事画下来,这是中世纪画家的任务。于是,整个中世纪出现了许多带着插图的福音书。而画这些插图的所谓艺术家,“不需要模仿自然的真实,不需要优美典雅,他需要忠实地向教友表达清楚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

即便对艺术的要求如此之低,艺术家们还是在各自的想象里,创作出五花八门的圣经人物形象。只因为中世纪的欧洲混乱的得犹如一锅粥,在这种“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复杂关系里,艺术形成明确统一的风格简直是妄想。

下面两幅图,都是公元9世纪选自福音书写本里的圣马太像。

圣马太像

这幅图中的衣饰纹路,明显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肖像描画,圣马太像安详的老学究,受到灵感的激发,平静地坐在书房里,一板一眼地写下神谕。

圣马太像

这一幅画里的圣马太睁大了一双凸眼,左手拿着兽角墨水瓶,右手握笔,全神贯注地书写。再加上衣饰背景里的圆弧形的线条,似乎能感受到圣马太在精神振奋中的激情。

正是通过这两幅图的对比,贡布里希称赞了中世纪的艺术家们。

埃及人画他知道确实存在的东西,希腊人画他们看见的东西,而在中世纪,艺术家还懂得在华中表现他感觉到的东西。

整个中世纪,这种关于圣经故事的插页画担当着绘画界的主流。不需要多高的审美,只要能对普通民众起到教义宣传的作用就可以。

直到14世纪,乔托的出现,让人们重新看到了绘画的魅力。如果不加以对比,很难以想象,乔托在绘画界做出的前无古人的贡献。

13世纪《诗篇》写本中的《埋葬基督》

这是取自13世纪的一幅插图《埋葬基督》,艺术家将所有的人物缩小,安排在一个无场所无背景的画面里,圣母俯身抱住基督的尸体,绞这双手表示悲痛的圣约翰,程式化的人物脸谱和动作,只是传达出发生了什么事。

14世纪乔托湿壁画《哀悼基督》

这是14世纪乔托的画《哀悼基督》,画面表达的含义与13世纪的插画《埋葬基督》相同。然而乔托已经脱离了插图画的程式和肤浅的表达。宏大的画面里,我们仿佛亲眼看到真实事件的发生。圣约翰张开双臂,用一种内在的激情传达出内心的悲痛。

画面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似乎可以移动,为了表达哀痛,所有人物都被赋予表情,即使背对观众的人也不例外。让人在欣赏近景和远景的画面时,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乔托首次“在平面上创造出深度错觉的艺术”。

乔托成了弗洛伦萨人的骄傲,再加上城镇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教会和封建领主的权力约束越来越不满。中世纪末期的艺术已经摆脱了教会定义的那种僵硬,画家也在试图脱离表现宗教故事主要人物程式的知识,创新端倪出现,艺术家们已经在学习用速写本去描绘生动活泼的大自然。

15世纪林堡兄弟为贝里公爵画的时祷书插图

这是一幅历书插图,一个富有的勃艮第公爵向林堡弟兄的作坊定制的一本祈祷书里的画面。人们身着华丽的盛装,头戴枝叶花冠,骑马穿过树林。欢乐的乐队,漂亮的少女,人们仿佛能在热闹的画面里感受到艳丽节日盛典的氛围。无论题材的选取,还是画面的色彩,人物的表现,这与之前的插图有着多么大的差别。

走过漫长的黑暗,终于看到点人文的曙光,文艺复兴正在赶来的路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