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识破网络谣言?
不久前,一篇关于芬兰教育取消分科教学的文章被频繁转发,阅读量突破10万。这两年在教育界,大家对跨学科综合性学习青睐有加,所以很喜欢这样的文章。刚开始,我也对这个消息感到很惊讶和兴奋,准备转发到公众号。可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另一篇辟谣的文章,分析得有理有据。我才意识到,那是个谣言。后来我还在一次会议上,听到芬兰的教育专家亲口辟谣:芬兰绝不会取消分科教学。真消息虽已被大家了解,可时隔很久,那篇假消息仍旧还有人转发。
现在各种网络谣言满天飞,危害自不必说。帮爸妈辟谣,帮自己看清真相,也帮孩子从小就形成批判性思维,识破谣言真是迫在眉睫。但防不胜防,谣言总是被包装得很吸引人,一不小心雾里看花的我们,就傻傻分不清楚了。
你可能不知道,识破谣言,首先是一个语文问题,是语文生活中最真实的问题,也是对每个人语文能力的考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快速识别网络谣言呢?
《民族艺术》2016年第5期上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的一篇文章《网络谣言的语法》,他把网络谣言当作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来看待,通过语言学的分析,让你了解谣言的语法特点,以便识破。所以今天我根据这篇文章,梳理了一份语文知识清单分享给你,让我们都能学会识破谣言的外衣,保持求实求真的精神。
关于快速识破网络谣言的清单
1.网络谣言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因为它们有高频出现的、相对稳定的叙事结构和语法。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难以追踪检索的模糊信源、情绪宣泄式的行文风格、极端化的夸张表述、浅显直白的警示语等。找到谣言文体的共同特点,是识破它们的关键。
2.看标题识破谣言。
谣言的标题一般具有这些特点:
○使用惊悚短语,故意制造紧张气氛。
如“出大事了”,“紧急通知”,“惊呆了”,“太可怕了”,“轰动全国”。
○使用语义模糊的暗示性短语,故弄玄虚,制造一种“报料内幕消息”的神秘感。
如:“离奇”“删前速看”“北京传出”“终于证实”“记者冒死卧底”。
○诉诸亲情和温情,传播“为了……”的爱心谣言。
如“家里有小孩的注意了”“为了你的家人,请一定要看”“为了你和家人健康,请珍藏”。
○借助名人、名嘴效应,吸引读者注意力。
如使用“XX终于站出来说真话了”“XX炮轰”“XX语录”之类的短语。
○以“中国人”或“日本人”为题头,挑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微信短文,基本上都是谣言;以“德国”“美国”为题头的微信短文中,谣言的概率也比较大。
如“是中国人就转”“日本人终于害怕了”““美国万万没想到”。
○性暗示的微信标题,只是一种吸引眼球的花样招式,内文一般不会有情色内容。
如“女人勿入”“男人看了受不了”“刚看两秒就受不了”之类的短语,而且会在标题页配上一些图文无关的半裸美女图片。
○食品和健康类的谣言标题一般都有两副面孔,一副用来恐吓,一副用来安抚。前者会使用“致癌”“致命”“有毒”等与读者生命安全相关的惊悚字眼来警告读者,后者则使用“抗癌”“健康”“一百岁”等引导性词汇来安抚读者脆弱的心灵,谣言就在这一惊一乍之间,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获得了关注。
如“千万不要再吃”“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癌症远离你”。
3.看信息的来源识破谣言。(非常重要)
谣言语法中最关键的缺失,是信源要素的缺失。因为谣言大多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或者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所以大多数谣言都会故意模糊其信源问题,以躲避读者的追溯、倒查。
○无具体信源。
这类谣言最初级,也最容易识别。谣言往往只是使用“网传”“转发”“求证”“求辟谣”等非信源短语
○使用模糊信源。
模糊信源旨在增加读者的倒查难度,阻止读者进一步查证,如“央视已经报道”“紧急通知!刚刚电视新闻已播出”“公安局提醒您”“外交部发言人说”等不确定、不具体、难以追查的信源短语。
○捏造虚假信源。
有些谣言故意对信源进行模糊处理,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也有些谣言言之凿凿,时间、地点、人物样样俱全,可事实上全是虚假信息。
○提供无效信源。
有些谣言虽然交待了“知情者”或“当事人”的某种特定身份,甚至可能提供一些细节信息,但是读者却无法从中获取有效的检索方式,不可能核实信息真伪。
4.看文章总体的逻辑和语法识破谣言。
一般来说,造谣者并不具备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他们发出的消息,往往有三个特点:语法不通,叙事不清,逻辑混乱。缺少心平气和的事实分析,而多是情绪化的发泄、谩骂。
5.看叙事手法识破谣言。
谣言为了引起注意、刺激传播,谣言不仅迎合受传者的口味,还会将这种口味强化到极致。主要表现在各种故事功能的强化处理上,体现出夸张、离奇、耸人听闻的故事风格。
谣言往往会利用善恶对比,通过夸张形态、夸大程度等极端化的处理使叙述情景得到强化。在谣言的叙事中,灾难总是“最惨烈的”,受害者总是“最值得同情的”,施害者总是“最不能原谅的”,施害原因总是“最难以理喻的”。无疑更加生动,更容易博取读者转发。
比如:“七旬老汉靠卖自己种的菜为生。一个从执法车上下来了一个年轻人,朝马路边摆地摊卖青菜的老汉走来连扇老汉几个耳光连推倒在地。老汉到处寻找执法者,只想告诉他,我从山里骑着烂单车到这里用了3个多小时,只想卖点钱给生病卧床的老伴买药。”
在上面这则谣言中,“年轻城管”的粗暴、蛮横,与“卖菜老汉”的艰辛、无助都被推向了极致,形成了鲜明的强弱对比、善恶对照,很容易激发读者对于老汉的同情,以及对于城管的憎厌。
6.看文中的数字识破谣言。
在数字处理上,谣言的极端化特征尤其容易识别。谣言偏爱使用耸人听闻的大倍数、大概率数据,强化谣言对象的“决定性作用”,暗示“情节严重”,诱导读者“一定要转”。
谣言数据都偏好使用诸如“100倍”“100%”“99%”等极端化的数字,如《吃了100%得癌的食物,千万别碰》。
7.看修辞手法识破谣言。
在修辞上,谣言偏好使用一些情绪性、极端化的副词或形容词,非常夸张。
诸如“最”“绝对”“唯一”“永远”“严重”“肯定”“至少”“死定了”“断子绝孙”“无一幸免”,等等。
如:“隐翅虫在你身上时绝对不要打,她身上有毒液,接触到皮肤,就死定了!跟你的孩子、朋友讲,万一身上有这虫,用嘴巴轻轻吹走就好。绝对不要用手打。如果每个收到这条信息的人,能够转给十个其他人,肯定至少有一条生命将会被挽救回来!”
8.看表达语气识破谣言。
谣言总是披着正能量的道德外衣(或价值外衣/情感外衣)行走江湖的,其语气中总是充满了警示、谴责、诅咒或呼吁转发的语气。
警示读者注意某种潜在的危害,如“一个人在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诅咒威胁你转发,如“不转不是中国人”。提请读者转发谣言献爱心、表忠心。如:“请帮忙转发一下!”“爱心转发,抗震救灾!”
9.看标点符号和句式识破谣言。网络谣言往往以快速扩散、吸纳关注为其核心诉求,一方面高调故作惊悚之语,一方面压低姿态求转发、求关注、求辟谣,行文多用祈使句、感叹号等等。
参考文献:施爱东《网络谣言的语法》,《民族艺术》2016年第5期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吗?如果有,请把你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也欢迎打开你的脑洞,自由发挥想象,留言告诉我,你需要我提供什么样的清单,也可以对我的清单进行补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