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68--《骆驼祥子》斯琴高娃“虎妞”人物塑造
老师推荐看斯琴高娃老师版本的《骆驼祥子》,在我印象里的斯琴高娃老师是《康熙》和《大宅门》里的样子。像这样泼辣的,粗糙的,醉意微醺的,年轻的样子还是第一次透过屏幕看见。真的是把“虎妞”的角色演绎的活色生香的感觉。与骆驼祥子的人物形象对比鲜明。那个年代的精品,历经岁月,跌宕流香。难怪老师推荐经典给我,确实在角色塑造上受益匪浅。
最近看电影总是留意声台形表,查找了一些资料来说说,这部电影里斯琴高娃老师塑造形象的四个方面:声台形表。
一.声音
老舍,本名舒庆春,北京人,满族。很小的时候就这么背过老舍先生的简介。多年之后仍然记忆犹新,小时候的记忆总是不那么容易忘记的。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自然是北京话。斯琴高娃老师蒙古族,豪放宽广,说北京话我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粗大宽广到京韵儿化。找到的资料也显示出老师自己说:“北京话不太会说,更没有信心。”斯琴高娃老师决定接下“虎妞”这个角色,遂拜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慧为师,认真学习北京腔。我现在感觉这演员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可以不精,但是一定都要懂一些。
二.台词
北京话有三大特点:快,发音较含混,儿化音很多。快和发音含混在荧屏上表现的明显,我们看看台词里儿化音的部分,大量的运用了儿化音。表现了人物的所处的情境,地域特点。
“哎哟,老爷子,您这是打哪儿来这么大的火儿啊?”
“哎哟,我干嘛眼热呀?笑话儿了,为您做寿,我起早贪黑儿的,我忙活了好几天了,还没落个好儿呢!您甭跟我来啊,我可不吃这套!”
“祥子,站住,甭怕!心里没病儿不怕冷年糕!
今个把话儿说清楚也好!打开天窗说亮话,来干脆的吧!就打算是这么笔帐儿,您又怎么样儿啊?呵呵,我倒要听听了,这可是你自个找病啊,别说我成心气你!”
“你甭摆闲盘儿,你怎么办吧?”
“祥子,站住祥子!咱俩的事儿一条线儿拴俩蚂蚱,谁也跑不了!你等我,等我把话儿说清楚了!
“哎,告诉你吧老爷子!我还是非坐花轿我不出这个大门儿!一辈子我就这么一回! “哎哟,那有什么不合适的呢?您就多为点难吧!谁叫我这没娘的孩子我没人儿疼啊我!”
这儿化的运用,立刻京韵十足,一听就是北京味儿,皇城根儿下的普通话的调儿,极大的符合人物的所处环境的特点!
三.形体
喝酒,“虎妞”喝酒的戏是全剧非常重要的部分,即便是多年的老电影,也能看得出脸上喝酒后呈现的微醺和内心的语言。虎妞的“虎”和骆驼祥子的“憨”只有在“酒”的作用下才可以让剧情继续发展。为了表现好“虎妞”的泼辣,斯琴高娃老师学会了喝酒。摘抄一段资料里的记载:
导演要求她必须喝醉,否则就没办法成全“虎妞”这个角色的塑造。据说当天一小盅一小盅地喝着酒,结果还不等酒壮人胆说出这句话,她就喝醉了,甚至醉得昏迷。众人见状,连忙把她送进医院打吊针解酒。酒醒后,又一次一杯接一杯地把酒喝下后,才算完成了拍摄任务。
看完这段资料会感觉到演员的不容易,为了角色塑造的精益求精。
抽烟,斯琴高娃是跟一个老北京的大姑娘学会的。我每次过年回农村的亲戚家,看着女人们都抽烟,感觉里就是有很多不好的词汇在内心翻腾。的确,这样的形象更能塑造出虎妞的人物特点。为了演好戏,斯琴高娃老师,心里一横,就抽了一口,呛得直咳嗽。后来,斯琴高娃还学会了用嘴叼烟,“只要我一叼烟,‘虎妞’的那个劲儿就上来了。”角色的外显可以帮助更好的融入内心体验,体现和体验之间的转化。
虎牙,这一外在的部分,更见凸显出对于角色的感觉,在塑造人物形象中,从人物出发,人物的真实,才最好的造型。演员的三位一体,本身就是道具之一。斯琴高娃老师到口腔医院做了假牙,没想到这竟成为观众对“虎妞”最深刻的印象。角色里面没有演员的影子,有的只是角色本身。
四.表演
有一段在炒菜时龇牙咧嘴地尝菜的样子,把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想起了小时候,炒菜在厨房看着妈妈尝菜的样子。;吃馍时用小手指剔牙缝的粗气,把虎妞的形象一下子就立住了。整个电影看下来,我都在寻找印象里的斯琴高娃老师的影子,反复的确认这是她吗?一点也不像。在好的表演里没有本人的影子,完全是角色。
每一次对于这样的角色塑造都大为的惊叹,可以为了角色褪去自己的光环;可以为角色去创造,去塑造。敬佩老一辈的艺术家,也赞叹他们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