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光
古时有很多写月亮的诗句,而且很多经典和月亮有关,便是因为那个情境确实太特殊了,任何人月下一站,瞬间就会清醒、平和、专注、孤独,月光的气息太温柔、慈悲了。
李白的《古朗月行》白玉盘、瑶台镜;《静夜思》:望明月思故乡;《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极致的孤独……不胜枚举。仿佛回忆起来,认识月亮喜欢月亮,大约是从背古诗开始的。
而当代写月光的诗就少了很多,写得好的更是屈指可数。印象最深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反复背诵,感同身受。
很明显,月亮的地位在现代文明和电灯的夹攻下早已式微,神性和功能性都已弱化了。光怪陆离的城市,彻夜被电灯笼罩,连有感而发的条件都没了,哪还有机会写成诗?不然,抛开童年记忆,现代人多久没有被月亮银白的光瀑震撼过了?更不用说星辰、银河。
我有个习惯,无论晚上还是早起出门,第一件事就是找月亮,或大或小,或苍白或莹亮,总之就是要找到,才会安心。因为,我从小最爱的就是抬头望月。
小时候在新疆北疆的农场,最喜欢站在小院里,或趁爸妈不注意爬上房顶,静静地看月亮。白天我是活泼的大队长,可是夜晚,我是安静的看月人——反差就是这么大。
最喜欢明晃晃的白月光,大大的银盘似的月亮,清辉洒向大地。晚上的月光像白天一样明亮时,会让人有种很奇特的感受,因为视觉上,深蓝色的夜幕,偶尔会有白云,好像伸手能看清一道道掌纹。但你的认知又告诉你这是夜晚,而且一切生物也都习惯在夜里休眠。于是当你站在雪白透亮的世界里,活物大都休眠、万物都静止时,突然就会产生一种带有兴奋感的孤独。
那种感觉很难描述得清楚,大概是放眼望去,一切生物都睡着了,只有你醒着。就像白天时,时间突然静止,大面积的世界像图片一样被定格。只有夜间活动的蚊虫在这个镜头里,缓缓游动,孱弱低鸣。
洞彻光明下的静谧、静穆之美,神秘又神圣,令人感动。所以人类在那个情境里,幻想出狼人、月宫,一点儿都不意外。
触景生情的前提是“触”,先有知觉,情感才会有反应。我常常在白月光下,不由自主的伸出手臂,想去触碰那丝丝光线,妄图构想月光下的一切神奇变化,发散着思维,不知身在何处?不知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