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3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二)
第10页,讨论了人类的价值观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其中一个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一个是很微妙不易觉察的隐含的价值观。
“科学存在主观性一面,我们对现实的知觉会被我们的预期所左右。”
“我们的理解中暗含了心理学的非客观性,心理学家自己的价值观对他们的理论和判断有重要影响。心理学家提到某个个体时,往往把他们归为成熟或不成熟,适应良好或适应不良,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他们可能感觉自己是在陈述某种事实,其实他们却在做价值判断。”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社会心理学如此,心理咨询也是这样。我们在学习《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这门课的时候,在第6章讲到了心理咨询师的中立性态度,是指咨询师在咨询中不能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考虑问题的参照点,不能以某种固定的价值取向作为判断是非的参照点,对求助者的个性特点以及观点进行评价或批判。
对待同一件事情,人们由于成长经历、生活教育背景、人格特征等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个人观点。当人们去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即使是自我感觉非常的客观,也往往会掺杂了个人的很多判断在里面。
这两天在学习沙盘游戏的时候,杨芳老师着重强调了“守护”的概念,守护者对沙游者要做到容纳、信任、关注、无我,同时,沙游者需要的时候又可以无处不在。第一天我在做守护者的时候就不恰当的说出了我自己的评判,第二天就进步了很多,在又一次做守护者的时候,就更深刻的体会了杨老师说的“放下脑、打开心、闭上嘴”,放下自己的评判,用心感受沙游者的感受,整个过程我几乎没有说什么,沙游者却感觉我做得特别好,她打开自己,讲述了她的故事和感受。守护者和沙游者在整个过程中都感觉特别的流畅,感觉很舒服。
我以前是一个很自以为是的人,学习心理学以后改变很大,学会了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好奇之心与人交流,不再急于评判。但是,原来的影子还仍然存在,有时候遇到问题还是容易快速的判断和给出自己的观点。需要继续努力哈。
由此还想到了前几天去学习的理心老师的课:主体间性系统理论和咨询方式。这是一种比较前沿的咨询理念,认为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对传统的移情反移情等动力学概念有新的观点和解释。由于学习时间短、自己的基础薄弱,没有能够很深很准确的去感受到其中的真谛。大约觉得,这个理论对于中立性原则也会有不同的解释吧。此处留待以后进一步的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