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从外形上看,它完好地继承了正山小种的正宗“血统”,制作原料系桐木关自然保护区内的原生菜茶品种,在当地也叫“奇种”。这是一类通过茶籽繁殖(有性繁殖)的群体种茶树,通常树丛矮小,枝干较细。在无性系茶树良种普及前,几乎所有的地方名茶原料都是来源于此。较之无性系良种,以群体种原料制作的茶,条索虽参差不齐,香、味、韵却独具魅力。
所以,它很是令人期待。
茶,洁生不可污。一直都认为,若非为了仪式感,或者冲泡紧压茶和一些揉得比紧结的乌龙茶(如铁观音),润茶大可不必,大多数茶是可“直奔主题”的,但又不像专业审评那样铁面无私地通过闷泡来让优缺点一览无遗。
约五六秒后,第一道茶出汤。水蒸气,随盖而起,带出了温热的甜香,有一见如故之感。细嗅之,香虽浓郁,却不张扬,就像一首娓娓道来的歌,不疾不徐。把茶汤滤进一只玻璃分茶器,半透明的杯壁上,微微荡漾着金黄明亮的光泽,顿觉眼前一亮。
它的“活色生香”已是惊艳,其味其韵的表达又将如何“步步为营”呢?
轻抿一口,汤中糅合了柔美的花果香,还隐约带着点苔藓的清幽。汤感则如丝般细腻妥帖,仿佛与口舌融为了一体。徐徐咽下,润甜爽滑之感,如涟漪般从喉底慢慢晕开。
若说第一道只是试探,那么,接下来的更亲密接触,就会为它的迷人韵致所倾倒。
它的饱满与热情,在汤色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其实,红茶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汤色。它,红艳、明快、清澈、剔透,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让人联想到热烈、活泼、愉悦、纯净,心情因而被照亮了。要不然,当年拜伦也不会深情地为它讴歌:“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地有害……”
从第二道起,至第四道,它的香与味,丰富的层次感,就像抽絲剥茧一样,逐渐显现出来。
杯盖香和融于汤中之香,除了主导的花果香外,渐浓的苔藓味,似深山新雨后的湿润,又似云锁雾封的山林,充盈着潮湿的气息。当茶汤在口中轻荡回旋时,苔藓味会一点点释放弥散开来,就像行走在草木森然的密林中,腐叶、烂土、草木香交织着呼吸。饮之入喉,质感柔和圆融,甜润中还蕴藉着几分岩茶的醇厚。
这种微妙的体验,很难分得清是味觉、嗅觉抑或心理上,也难以用语言来准确地形容,都是似有若无,似与不似,恐怕也只能讨个巧,暂以“山野韵”名之吧。
韵,虽难以捉摸,却非无根之源。这款茶出自“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发源地一一桐木村。近乎条件反射,只要一看到“桐木村”或“桐木关”,就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到弥漫在山林间的氤氲雾气,扑面而来。不同于班得瑞《迷雾森林》的清丽轻盈,它的朦胧里透着深邃辽阔,而有着“华东屋脊”之称的黄岗山又为它添了些许崔巍雄浑。陡峻的山,幽深的谷,蓊郁的森林,清冽的溪水,还有朝岚夕霭,烂石腐壤,是孕育佳茗的绝版秘境。400多年前,正山小种不正是以它那独一无二的香韵驰骋英伦乃至欧洲的吗?
茶的主人梁天雄说,此茶生长于密林的深处。花谢花开,芽短芽长,在被发现以前,它们在山林中已是“隐逸”了30多个春秋。因与草木错杂丛生,加之地形复杂,采摘十分不易,言其“终朝采摘不盈掬”也毫不过分。“太嫩的(茶)很难采,只能采一芽二三叶,一季下来,毛茶产量也就30斤左右”。
但凡好茶,一半天赋,一半人作。茶生于野,自是有着不羁的个性。但是,在“非遗”传承人梁骏德眼中,它是一枚茶,更是一件值得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他相信,茶有生命,亦有灵性,你珍惜它,它亦善待你。于是,梁师傅以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注入,藉由双手与芽叶的“对话”,酝酿出它难以复制的山野韵致。
“香如花果,柔如暖阳,绵如绸缎”。这是梁师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第五道后,香气与滋味的层次感还是保持地很好,尤其是那标志性的苔藓味,在口中萦绕,丝丝清凉。金黄澄澈的茶汤,清甜顺滑,温煦得有如悄悄爬进窗的春阳。
汤色渐成浅金黄,不觉已是过了十道,茶阑人静,却还意犹未尽。当我准备续壶煮水时,惊奇地发现:开汤时有意预留的头道茶,也就是岩茶玩家们所谓的“还魂汤”,原本红艳明亮的汤色竟变得浑浊,就像英国人喝下午茶时必不可少的奶茶!
我端杯细啜,饱满绵密的汤感又把我带到初识它时的美好回忆中。蓦地,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就是教科书中所谓的“冷后浑”现象?!这一术语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在所有与红茶有关的书中,都将它作为判断优质红茶的标志,而我所接触过的红茶中却几乎没有或者说从未见过如此清晰显著的表现,让人惊喜。
好茶,“浑”然自成,浑然天成。
链接
冷后浑: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荼黄素、茶红素与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而微带苦味的咖啡碱形成络合物。红茶汤冷却后常有乳状物析出,使茶汤呈黄浆色浑浊,这就是红茶的“冷后浑”现象。它与茶汤的鲜爽度和浓强度有关。因此,它可间接判断茶汤品质。一般冷后浑较快,黄浆状明显,乳状物颜色较鲜明,汤质较好。
世界红茶发源地桐木关红茶寻访记
据传:明末清初时时局动乱不安,桐木关是外地人入闽的咽喉要冲。一个采茶的季节,一支北方军队路过庙湾时驻扎在茶厂,睡在茶青上,待军队开拔后,茶青已经变红,茶农心急如焚,把茶叶揉搓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并带有一股松脂香味,因当地人一直习惯于饮用绿茶,不愿饮用这另类茶,因此烘好的茶便挑到距庙湾45公里外的星村茶市贱卖。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给2—3倍的价钱订购该茶,并预付银两,之后红茶便越做越兴旺。
又传:1662年的英国皇宫,一场规模盛大的婚礼正在举行。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将要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在婚礼的宴会上,宾客们惊奇地得知,凯瑟琳频频举起的高脚杯中并不是葡萄酒,而是一种从未听说过的,来自于东方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一种健康而神秘的饮料,叫“红茶”。因这,凯瑟琳多了一个“红茶皇后”的美称。
近来市面上流行着一种红茶的极品,如果你喜欢喝茶如果没有接触过、品饮过这种茶,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你就OUT了。
这是一种什么茶呢?它有那么多神秘吗?关于它的真真假假,众说纷纭,简直一种“雾里看花”的景象。
带着种种疑问和期冀,我们踏上了问茶桐木关的旅程。亲身体验、感知这神奇的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和当代名茶传奇——“金骏眉”。
正山小种红茶、金骏眉的发源地在武夷山星村镇桐木村,属全发酵类红茶。因产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星村乡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正山小种之“正山”是正确正宗之意,即真正的高山茶区所产,指的是以桐木关为核心方圆50平方公里,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种传统工艺制作,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统称“正山小种”,与“外山”相对而言;“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且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之意。
桐木村是一个行政村,共有12个自然村。我们在朋友的引领下先前往麻粟,麻粟是比较偏僻的一个自然村,海拔在1500米以上,道路非常的难走,从去桐木关的道路到麻粟的村路有16公里的山石路。虽然朋友驾驶的越野车,但是石头碰蹭车底盘的声音不绝于耳,让人心疼。
前往麻粟的山路曲折盘旋、坑坑洼洼,除了路有人为的痕迹,其余入眼皆是大自然的景象,崇山峻岭、山岚雾罩,林立的古木、笔直的修竹、丛生的花草、潺潺的流水一路伴着鸟鸣随我们前行。进入麻粟,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的景象,大山凹中的房屋、迈着八字步的土鸡、跑前跑后的黄狗、村前村后的茶园、怡然自乐的村民,构成一幅茶村图画。
在张富生老人家的屋前屋后的竹林旁边有成片的茶园,这些茶树当地村民称为野茶;有很多的茶树上面长满了青苔,当地村民称为“老枞”;这些茶树是当地的菜茶,没有名姓,一位茶人给取了一个官名——“奇种”。随行的朋友给我们在茶园里讲述了金骏眉、银骏眉、铜骏眉(小赤甘和大赤甘)、正山种的制作工艺。
落座在群山环抱的没有院墙山村小院,张富生老人用山泉水泡了正山小种、老枞红茶、紫红袍,汤色透亮金黄、入口柔滑甘甜,香气沁人心肺,非常地惬意,顿觉一种神仙的感觉。我这一次真正领略到了“枞味”,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青苔味”,一种似酸非酸口中带鲜的感觉。
大家在一起品茶、识茶、辨茶、聊茶,交流着正山、外山红茶的区别、烟小种的特色;交流着金骏眉的来历;探讨着红茶的发展。
这几年,金骏眉比较流行,今年的鲜叶也要700元一斤左右。像这样的高端茶一般都是定向销售的,或者外地的客商预定,因为其昂贵所以茶农害怕压在自己手里。这个季节真正的金骏眉是很难喝的到。关于金骏眉的来历,众所流传的是江元勋和梁骏德的传说,但是从朴实的村民口中得知,金骏眉的来历与北京的“佚仕茶人”是密不可分的。
“佚仕茶人”专门写了“骏眉令”,还有“枞叟”、“遁侯”等给茶农们,指导桐木的茶农做茶、卖茶,深受当地茶农的爱戴,实实在在的为桐木的红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孟江先生对红茶情有独钟,还特意将麻粟村原来废弃的茶叶研究站的房屋买来,重新装修作为自己每年接待朋友、拜会茶农、延伸红茶、拓展茶文化的场所。我想也是先生借宿大自然的场所吧。
从麻粟出来,又拐弯去了桐木村,在桐木村餐厅吃了当地的农家烧菜。饭饱而归,游历不走回头路,我们绕道百年老枞发源地——武夷山浆溪吴三地,远观而没有亵玩矣。车子在山间、茶园奔驰赶往武夷山市是,我们又完成了一次问茶的“穿越”。
金骏眉,首创于2005年,由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正山茶业承制,由北京张先生、孙先生、武夷山的江元勋先生、梁骏德先生等共同研制成功。该茶青为野生茶芽尖,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200一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野茶树,外形细小而紧秀,6至8万颗芽尖才能制成一斤金骏眉,结合正山小种传统工艺,由师傅全程手工制作,是可遇不可求之茶中珍品。其外形黑黄相间,乌黑之中透着金黄,显毫香高。其汤色金黄、具淡而甜的花香、蜜香,喝完之后甘甜润滑,生津回甘,唇齿留香。
桐木村(关坪)厚仁居位于武夷山通往江西的途中,门前两颗百年红豆杉树如历尽沧桑的老人,佐证武夷人的制茶历程。房子的主人一一制作俊眉人胡先生每当提起自己的《正然牌》红茶时,总是一脸的粲然,骏眉茶清黄淡泽的幽香,像丝丝氤氲的传递,萎凋、揉捻、发酵、初焙、复焙等一道道工序历历眼目,制茶的过程宛如一曲如歌的行板,一缕禅静的心情,映漾出武夷人朴实的个性,难怪人们将他的茶宇取名为“厚仁居"
沉浸在“桃园浴"的大氧吧里,源源袭来的负离子让我们心情舒畅,精神爽然。漫步在“大竹岚"置身于竹海密林之中,领略竹之风韵,顿觉心旷神怡。保护使桐木村发展的路子更宽了。茶业、竹业、旅游业都发展起来了,桐木村民在武夷山率先奔上小康路,日子越过越红火,桐木村民切身感受到了保护带来的良好效应,山外人也为此感慨“背靠大山,致富路宽"。特别是四99年12月,武夷山被列人世界“双世遗"之后,这个地处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部位的小山村,备受世人的关注。
连绵不绝的群山,蓊郁葱茏的林海,怡人清新的茶香,湛蓝清澈的大空,这就是出产人间珍品一一.一一金骏眉的桐木村,这就是生态优美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桐木村。
桐木村江墩探源访红茶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踏入武夷山,都会被山麓中千姿百态的奇峰怪石所震撼,但还有一项不容错过的事,那就是寻访世界上最早诞生的红茶——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虽然诞生在中国,但大多出口到了欧洲,深受当地贵族的喜爱。近些年,风靡全国各地的星巴克等咖啡馆,不但将洋咖啡的小资情调传遍国内,也把欧洲的“红茶风”吹来,掀起了一股红茶风潮。此次前往武夷山桐木关,只为一品正山小种真正产地的原始风貌。
正山源头江墩村
开车穿过星村镇,每一处都是急弯,沿着蜿蜒山路到达九曲溪的起点星村镇,依稀发现一些正山小种的影子。旅行团的观光游客们到此地就止步不前了,买了些茶叶,便乘船往回走。而我们的目的地是九曲溪最顶端的源头。从皮坑口到闽赣交界的桐木关口,抵达正山小种的真正产地——桐木村。沿路往上,全村几百户人家几乎都在生产或销售正山小种,品质,自然比旅行团所到之处正宗了许多。
循着茶香往里走,来到桐木村下辖的江墩自然村。两侧山上翠绿绿的一片毛竹和茶园,天地灵气铺盖了整片茶山。如果说武夷山桐木村地区是出产“正山小种”的中心,江墩就是那中心的点。
从茶农们口中得知,红茶正山小种虽然名贵,但不及正山中的极品——骏眉茶。根据品质和采摘标准的不同,骏眉茶分为金骏眉、银骏眉、铜骏眉等几个等级,而金骏眉首泡制作人梁骏德就隐居在此,于是期盼着奇遇的发生。
烟绕青楼桂圆香
也许只要心诚,冥冥之中自有仙遇。一家一户地询问,随着村民的指向探路寻去,路过一棵神奇的红豆杉,竟然瞥见“骏德茶厂”的牌匾。敲门进入,一位老人正在“青楼”里赶制茶叶,他就是梁骏德。
此时,他正将茶青进行萎凋。一般来说,小种红茶的萎凋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两种技法。“桐木关这一带在揉茶季节时雨水较多,所以会采用室内加温萎凋。”梁骏德停下手里的活,带我们参观加温萎凋的木制作坊,当地人称之为“青楼”。“青楼”共有4层,一层是火道,二层只架设横档,三四层用于萎凋茶青,上面铺竹席,竹席上铺茶青;最底层通过烟道与室外烧松木的柴灶相连,热气进入,焙干精茶的同时,利用余热使三四层的茶青加温而达到萎凋的效果。也正是因为有松烟缭绕,正山小种的茶叶里蕴藏着一种特殊的“桂圆香”。
萎凋的关键在于需要人不断地翻动茶叶,使之受热均匀。“屋子里烟雾弥漫,被熏得眼泪直流是常有的事,我的眼睛就是这样被整坏的。”梁骏德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
萎凋过程完成后,接下来就是揉捻。据梁骏德介绍,揉捻的力度需要掌握“轻、重、轻”的节奏,“在最初的时候,茶叶比较脆弱,茶汁没有被揉捻出来,所以要轻压。等到中间,茶汁出来了,茶叶比较湿润,这时可以稍稍重压,直到形成紧结弯曲的外形。”梁骏德一边揉捻一边捧起大致成形的茶叶给我们看。
据说正山小种的诞生来自一段有趣的故事:明朝时期,这里的茶叶还只是普通的绿茶,一次明朝军队途经桐木关,驻扎夜宿,不明就里的士兵们睡在了茶青上,经过一夜汗渍的浸润后,茶青竟然变成了红色。虽然错过了半发酵的制茶时机,可茶农们不舍得扔掉,便用马尾松熏制烘干,拿到市场上去卖。于是,第一批正山小种红茶诞生了。
一片茶叶的精神
茶农们怎么也没想到,一次阴错阳差的“制作”开辟了茶叶史上的另一个类别,而这种略带“桂圆味”的红茶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间会风靡整个世界。
都说如今的茶叶市场太过混乱,到底该如何鉴定金骏眉的真假呢?从骏德茶厂出来,我们又拜访了当地最大的金骏眉生产地——元勋茶厂,创办人江元勋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除了地域与原料的元素外,传统与创新的制茶技艺也非常关键。
“作为正山小种中的极品,金骏眉必须选用海拔800米至1400米的原生态武夷菜茶的茶芽做原料。”而采摘原料的最佳时节正是清明节前后。江元勋带领我们参观采茶地,绿油油的茶山,聚满了忙碌的采茶身影。“一般的正山小种采用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作为茶青,而金骏眉必须选用未开面的嫩芽,芽头最鲜嫩的部位。”江元勋向我们展示着刚刚采下的鲜叶。“一个茶工需要采摘10天左右,才能保证1斤金骏眉的产量,所以价格才会飚升到上万元,市场上那些几百元一斤的金骏眉怎么可能是真的?”
说到价格,其实武夷山当地人都喝不起这个号称“红茶贵族”的金骏眉,用他们的话说,“金骏眉就是当地的奢侈品。”
金骏眉的诞生是在2005年初夏,一位北京人来到此处,要求制作顶级的正山小种红茶,茶工们用采自海拔1000米左右的野茶嫩芽,手工制成了两斤茶叶。因为茶形弓曲,端部现细毫,宛似人眉,又因为首泡制作人是梁骏德,因此起名“骏眉”。“两斤骏眉以6000元被买走,而当时正山小种才不过三五十元一斤。”可见金骏眉“从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
仔细端详市面上所谓的“金骏眉”、“银骏眉”,茶叶颜色普遍是偏金黄色的,还有很多粗糙的毫毛,“那应该是茶树生长地点的海拔高度不够,加上气温比这里高,茶芽嫩薄,毫毛多。”实际上,桐木地区的气温很低,茶芽是厚实光洁的。
从茶山顶上一眼望去,山峦叠嶂,流水潺潺,森林、竹海、片片相连的茶园,星点散落的人居,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画。似乎明白,小小一颗茶芽,为什么在400多年前就风靡了欧洲,除却独特的甘醇口感,经久不衰的制茶精神也值得世人慢慢品味。
寻茶桐木关 见证桐木红茶的复兴
要去桐木关寻找最早的红茶,徒步溯溪而上是最佳方式。桐木关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九曲溪的上游。山谷内外几百米,温度也会有兵线的差异。
我在去年参加一次户外活动中误打误撞间踏入群山,沿着河流顺溪谷,进入桐木关,最终走到中国福建省与江西省的交界处。这也是四百年前红茶从这里走出去的最原始方式。中国的农民,总不吝啬体力。茶农依靠脚力肩挑,运送茶叶至港口。茶包码入船舱,横跨大洋,最终送到英国贵族夫人的茶壶里。英国红茶最曼妙的滋味却是在书里,而中国人对茶的向往,更多是食觉。
桐木关1979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数年前已对游客关闭,需要联系村民报备,才可获准进入。一路碧水深潭,流水行云,确是绝佳山居。但去往桐木关的路弯多路窄,越往深处越有“入关"之感,遇路边生长于沙石间的茶园,才让人实感不易。茶圣陆羽早已在《茶经》里写过:“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陆羽说的是武夷山茶的特性。同样生于烂石和砾壤之间的“励志"样本,还有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这里连一小块平地都难觅,被当地人称为“菜地"的茶园,就高高低低、一簇两株散布于保护区腹地的竹林间。
此时离那一味茶还有二十六年光景,桐木关里三个伐木场刚刚挂牌,转眼保护区成立,伐木场的工人转眼成了护林场的护林工。
这一年是1979年,一个新的年份马上要开始,时代以狂风之势,重新刮过。让我们随风回到二十六年前那个里程碑的事件中去。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并没有想到时代变迁,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正要开始。桐木关的红茶出口却未有间断。这为紧接着的1988年成立桐木茶厂打下了良好基础。担任厂长的正是家族世代做茶的江元勋。
而另一位梁骏德,祖上也是世代做茶,他成为厂里的一名制茶师。桐木关如今大约三百户人家几乎家家会制茶。但技艺高低不均,也各有所好。
桐木关的人家许多都能拿出一本厚厚的家谱,这是中国民间的编年史,它记录一个家族的兴衰与点滴,往往几十个字记录每一代人的故事与平生。在这些家谱上,我们常常会找到制茶的记录,最远的可以追溯至24代。这是一段与红茶共存的历史。也许正是这样的念头一直深埋在桐木关人的内心,才让他们一次次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迎接红茶复兴的曙光。
追溯历史,出口生意没有几年便因为价格问题遭遇瓶颈,红茶厂只好在国内另谋生路,但烟熏味太重的这种“奇"种,并没有得到国人的认可。
就这样,正山小种的市场起兴于出口,又在出口上遭遇滑铁卢。茶树一年年长,销量却在下降,茶农们靠天吃饭,收茶的工钱都不够成本。只好荒废了茶园,投身其他农作物。这茶树长在保护区里,大有一种“自力更生"的命运,优质的生态为它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改革开放没有让桐木关的茶厂成为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但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却让桐木关的人成为了后继者。“有机食品"为桐木关得天独厚的红茶打开了内销市场的大门,生意就这样不咸不淡地慢慢好转起来。
但桐木茶厂也走到了被收购的地步。傅连兴先生盘下了村办桐木茶厂,江元勋也于2001年开办起了自己的“正山堂"茶厂,而好的茶师,仍然是各家茶厂争相聘请的技术核心。但转机出现在三个北京人的到来。
手工揉碾已经在逐渐被机械化代替。只有在少数的手工杀制作中,会被经验丰富的制茶师保留。刚被采摘下来的茶青正等待被制作,为了保证茶的口感,人们往往需要通宵赶制。
对于爱喝茶,爱喝好茶的中国人而言,红茶最初并没有得到他们广泛的青睐,直到三个北京人走进了桐木关。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来,几年前,他们就造访此处。
他们带来一个问题:正山小种是否可以参照绿茶的采摘方式,选择茶树的嫩芽制作品质更好的茶?英国人每天要喝掉将近1.65亿杯茶。虽然在过去茶只有英国有钱的贵族才能消费得起,但如今喝茶已变得非常稀松平常。
有些英国人可以一天喝掉巧到20杯茶。但英国人自始至终品尝红茶,都需与其他茶种拼配,并搭配不同甜度的甜点才享用,单独拿来冲泡往往会让会喝茶的东方人难以下咽。英国人钟爱的浓重马尾松烟熏口感,早已盖过了茶自自然中来的万千滋味。喝一杯更高清雅的红芩这样的观念带动了红茶最高级别金骏眉的诞生。6万个以上的单芽尖才可以制作出一斤金骏眉。保护区内一共有一万亩茶树,一年能制作出金骏眉也不过五千公斤左右。
但就是这种永远无法量产的产品,无意间成为黄金商业密码,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彻底打开清饮红茶的市场。此时的桐木关再次迎来它的辉煌期,茶厂屋瓦相连,大小茶商一家家恢复或重新学起制茶这门古老的手艺。主导制作金骏眉的梁骏德也创办了自己的“骏德茶业"而正山堂也逐渐成为红茶行业的领头者。不同的是,过去一些不够卫生和科学的人工环节被机械代替。经济带来工艺的革新,也让僻壤之地的村民去思考茶叶是否还有其他新的意义?
康小姐是山西人,山西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她的父辈多从事相关职业。她在一次旅行中来到武夷山,认识了桐木关的红茶。向她发出职业邀请的正是正山堂品牌的第二代传人。就这样,她得到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留了下来。在这之前,红茶,她只认识超市的立顿、三得利,还有北方的大杯茶缸。
包括她的家人在内,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完全理解她的选择,当地人对她的留下也表示惊奇。大学生在当时还是稀罕的,当地的年轻人多半不是努力念书考上大学留在大城市,就是外出务工。愿意留在家乡的少之又少。康小姐的到来,打破了小镇的宁静,就像那些千里迢迢来寻茶喝的茶客一样。
一茶万千滋味,康小姐尝到的第一味是苦。而接下来的兰花香、蜜香,前提需要坚持。康小姐乐观积极,她逐渐认为茶将是她的终生事业。她的坚持没有白费,红茶从西方回到了东方,人们从学习如何“喝茶"到学习如何“喝好茶"。她开始思考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喝茶这件花费时间,需要精心体会的古老享受。而在镇上的小店里,过去从事低廉茶叶加工的茶农们,也在兴致盎然地讨论茶文化休闲旅游地开发。祖上留下的老宅,仍然保留着最原始的格局和风貌。他们意识到,茶正从单一的农作物变成一门生活的生意。
从茶桌边起身,从几百年的故事里醒来,离开桐木关,已被茶喝得有些微醺,漫山的毛竹被风轻抚,空气里似乎都混合着茶与马尾松的香气。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这会,我才算是在桐木关的山水间真正喝完了这世界第一杯红茶。
或许在热爱红茶那些人的心中,都如我这般有一个梦想,期望有朝一日,去往那东南形胜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深入到桐木,去探寻红茶起源地的奥秘。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想起2011年春天,终于有机缘前往桐木一探红茶究竟,每每回忆起来,总觉那是一场醒来了无痕迹的梦,唯有一遍遍翻看自己亲手拍摄的照片,才确信桐木我真的来过。自此以后,每年春天,都会不由自主地前往桐木,去赴一场红茶的邀约。
桐木,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深处,闽赣交界地带。去往桐木访茶,并不是说走就可以走的行程。只有世代居住于此的山民的后裔,现在桐木各个自然村的村民,才拥有自然出入的权利。或许是汲取了英国植物猎人罗伯特・福琼从桐木盗走茶树种苗和红茶制作技术,从而导致红茶的话语权旁落他国的惨痛历史教训,至今桐木仍然是外藉人士的禁区。桐木龙渡自然村的一个女孩朱凯云曾经就读于天福茶学院,她的一位美藉老师多次央求同往桐木访茶,但在进入桐木的皮坑关卡,还是被恪尽职守的检查人员拦了下来,以致于这位老师都想出了钻进汽车后备厢里的办法,但终究还是未能成行。于国人来讲,想要进入桐木也绝非易事,需要家在桐木里的人作担保,提前申请报备才能进入。红茶的发源地,外人难以涉足的禁区,从而使桐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反而愈使喜爱红茶的人心生向往,哪怕只有一次,都拥有梦想成真的幸福。
每次前往桐木访茶,都会忍不住地感叹:造物主究竟对这片土地有多少钟情?为何红茶的鼻祖正山小种和金骏眉都诞生在这片土地上?我无数次地在心底追问自己,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够揭开这谜底。
从武夷山市区前往桐木行程足有70多千米山路,过了星村镇,一路沿着九曲溪边的公路向峡谷深处奔去。遥想当年,桐木里世世代代以茶为生的茶农,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茶,挑在肩上步行几十里山路到星村镇,售卖给远道而来的茶商,装上竹筏顺流而下,抵达福州后装船,飘洋过海香飘域外。
去过桐木这六年期间,却仅有一次登上黄冈峰。2013年,在桐木茶厂傅登明陪同下,出桐木关前往黄冈峰。位于闽赣交界处的桐木关,是一个古老的关卡,既往两省往来的必经之路。傅登明反复强调:“红茶的源头是桐木村,不是桐木关,桐木关就是这么一个关卡。”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边隶属于福建省,另一边则隶属于江西省。出了桐木关,就不再是福建省的地界,迎面就是江西的哨卡。据说当年武夷山当地的一位主政官员想要上黄冈,江西一方硬是不放行,也就只好作罢。虽说黄冈峰顶半数福建,可是上黄冈的路却在江西省地界内。有了傅登明提前的申请,才被允许放行。无意中读到百岁茶人张天福先生回复给当地茶农的书信,才揭开了困绕着自己多年的谜题,桐木高山峡谷的地貌特征,超过9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溪流纵横、多雨潮湿的气候,造就了最适宜红茶加工的自然环境。真正登顶黄冈峰,大雨过后,云雾弥漫,车行缓慢如在云中游走,一阵风吹过,高山草甸的容貌若隐若现!
从桐木关往回走,路过江墩,这里是桐木的一个自然村,就在路旁溪流之畔,矗立着两个巨大的石头,一个上书“正山小种红茶发源地”,另一块镌刻着:“金骏眉发源地”,落款都是百岁茶人张天福先生。为了探寻正山小种红茶和金骏眉,赶往离此地不远的庙湾去拜会梁骏德先生,聆听先生口述半个多世纪以来正山小种红茶的历史和金骏眉的前世今生。
设若以金骏眉的诞生为坐标,2005年以前桐木的红茶就是正山小种红茶的历史。数百年期间,一直香飘域外,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国人于红茶是完全不知的,出了桐木,武夷山当地的人饮用的都是岩茶。觊觎红茶的英国人,早在18世纪50年代就已经深入桐木,不仅盗取了茶树种苗,还带走了制茶技术,留在当地就有一座基督教堂作为历史见证,经修复后就座落于桐木村委会行政所在地三港,迄今在当地仍然有众多的信徒。1993年,桐木正山小种红茶在出口不畅、内销受阻的情况下行情跌落至谷底,梁骏德先生打听到内蒙古有一家钢铁厂有十万职工,抱着一丝丝希望千里迢迢前去推销,没想到厂门都进不去。回到住宿的旅店,想想还要付住宿费,于是跟招待所的人商量拿茶叶顶替住店的钱,招待所的人抓了一把去泡,马上又跑了回来:“你这个是什么鬼东西,一股子烟味,白送都不要。”末了梁先生又幽幽的说:“背了二十斤茶,几千里跑过去,一斤没卖又背回来了。”听得人笑出了眼泪。
早在2003年就有来自北京的两位先生请梁骏德先生试制新品红茶,直到2006年夏天,这事儿才正式付诸实施。请了两位采茶的妇女,山上辛辛苦苦采了一天,就只采了两斤多细嫩的芽头。一算成本,相较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红茶,这个茶的成本可算是贵到了天上。梁先生跟北京来的朋友半开玩笑:“这个鬼东西这么贵,卖给谁呀?难道卖给你不成?”孰料想,北京的朋友满脸正色作答:“就是要卖给我呀!”眼见人家认准了真心想要,并且要求这点茶当晚就要做出来。粱先生只好应承下来,一系列的困难相伴而生。原料太少,只好用工地上的小太阳电暖器模仿日光萎凋,亲自动手手工揉捻,利用自然条件发酵,最后用无烟炭火来烘干,堪堪勉为其难地交付到了买家的手上。任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件足堪载入茶叶史册的红茶就是这样诞生的。颇具文化修养又有商业意识的北京买家给这款茶起了个名字:金骏眉。以金喻茶色,以眉描茶形,中间一个“骏”字,感念创制人梁先生的劳苦功高。2006年金骏眉开始小批量试产,2007年以后金骏眉开始批量定型生产,短短几年间,在全国掀起了热潮。我的理解,由金骏眉的带动,国人开始接受并喜欢上饮用红茶,从此后国内市场才有了红茶份额的稳步增长。梁先生对此点头称是,并补充说:“现在,喜欢正山小种红茶的人也多了。”
闻听过金骏眉的前世今生,愈是引发对这种茶的强烈好奇心。心下暗暗下定决心,来年的清明时节定要亲眼目睹这金骏眉诞生的整个过程。2014年四月初,闻讯早早地赶赴桐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下榻的酒店就在三港,用罢晚饭,已经是华灯初上,就在我打算步行走回酒店的时候,却被接我的朋友陈威拦下了,不忍拂了这个八零后精明强干的小伙子的好意,坐上了他的车,几百米的路程转眼就到了,待我要下车的时候,再次被他拦住,先是打开车灯,然后又用力按响了车喇叭。然后示意我跟在他后面,将酒店走廊里边的灯全部打开,进到房间里面,翻箱倒柜,掀被子翻床垫,一通细细查看,完了才松口气:“马老师可以休息了。”或许是看到我一头雾水,他笑着说:“我们这地方蛇多,我爸在家里楼梯口,我姑就在这酒店入口,都被咬过!”难怪桐木被誉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核心保护区,有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之说,看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深刻的亲身体会。
春日里的桐木,难得好天气,清明前后正是采摘制作金骏眉的原料芽头的大好时机。在整个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桐木下辖的十多个自然村,茶农小聚居大分散在各处,祖上遗留下来的茶山零星分布,据说总共只有一万多亩。沿着山间欢快奔腾的小溪流溯源而上,茶园就掩藏在大山深处,埋籽栽种的全都是有性系的群体种,学名叫作武夷菜茶,而今被作为珍贵的母本资料受到保护。这种半人多高一蓬蓬生长的茶树,采摘起来颇不容易,与一位正在采茶的大姐攀谈后得知,天亮上山、天黑下山,辛苦劳作一天,也就是采上两斤左右的芽头。大姐笑着说:“我都不爱采这小芽头,还是五月初采大茶容易些。”大姐所说的大茶,是在农历立夏前后开采的嫩梢,用来作传统的正山小种红茶的鲜叶原料。同一个春季,曾经在四月初和五月初两次到桐木访茶,一次为金骏眉,另一次则为正山小种红而来。
同住在一条街上的茶农,不是亲戚就是世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分工协作的态势。只要有一家在收购金骏眉的原料芽头,其他家自觉等待隔日再收,问及原因,陈威的爸爸笑眯眯的回答:“一个小队(自然村)采一天下来顶多不过几十斤的芽头,至多分成两家来做,大家都来收,原料不够分,谁也做不成。”于是就成了大家自觉循环收料的作法。
收到手的芽头,还要经历手工拣剔的过程,眼见着茶农坐在自家门口,面前竹匾上的芽头,一颗颗剥掉外壳的包衣,这种精细的程度,真真叫人叹为观止。五月份采摘的嫩梢,则不会有这般待遇,用来作小种的鲜叶原料,也不必如此。
金骏眉的鲜叶借助自然条件萎凋,传统工艺的小种红茶却需要青楼。梁骏德先生谈及过往计划经济时期,每个小队(自然村)都有青楼,如今就只有庙湾还剩下一栋青楼保存完好,先生言及于此满脸的惆怅,似乎忆往昔热火朝天来做茶的岁月。为了一睹青楼的奥妙,跟随梁先生前往。从外表来看,是一栋木结构三层瓦屋。地下一层设灶烧火,烟气热量通过烟道往上走,最好的燃料当属松柴,现在燃料的来源愈发困难,禁止采伐的区域越来越多,这自然是一件好事,却预示着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红茶的消失。青楼一层离热源近、温度高,作为干燥车间。松烟透过以木为格,竹席铺就的天花板向上升腾并传递热量,二层、三层就成了最好的萎凋车间,小种红茶的鲜叶原料就是在这里丧失水分、沾染松烟香,完成了第一次升华。在松烟弥漫的青楼中人工翻青是一件极其辛苦的工作。梁先生打开青楼萎凋间的木门,才只伸头向里面看了一眼,我就被熏得两眼泪汪汪。旧日的青楼原本是在一层直接烧火,多少次酿成事故,使整栋青楼连同里面的茶在熊熊大火中化为乌有。“多亏了陈德华先生70年代在桐木驻队时将其改造为从地下一层设灶生火。”梁先生提及于此,对陈德华先生的感念之情溢于言表。
历经萎凋后的鲜叶需要经过揉捻才能进入发酵的程序。保护区放弃了旅游开发之后,早前建设好的自然博物馆门庭冷落、少有人至。找来看守的工作人员,进去观看关于桐木红茶的文物陈列,一架由张天福先生设计的木制揉捻机赫然入目,70年代以前都还在使用,上推到民国时期,则完全依赖人力。而今家家户都实现了电力驱动的盘式揉捻机。2016年清明刚过,一到桐木三港,正赶上有人在揉捻金骏眉萎凋叶,小小的15式揉捻机一次盛装5斤左右的原料,揉捻完成之后,细心的主人用一把棕毛刷将粘在茶盘上的仅剩的几颗芽头也清扫下来,足见其爱物惜物之情和对金骏眉的珍视。一个注角也说明了金骏眉高昂的价值,村村通工程顾及不到的桐木挂墩自然村,村里为了修路号召每户捐了一斤金骏眉,通往大路的几千米水泥路就修了起来。量大的小种红茶原料,采用的都是55、65式,甚至更大的揉捻机,熟悉之后,远远的瞅上一眼,就可以大致判断情况。
走过了众多国内名优红茶的发源地,大都两山夹一水,但全不若似桐木这般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高森林覆盖率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供应,茶季与雨季的重合导致湿度极大,温度却又刚刚好,清明时节犹着冬装,搬把椅子坐在屋里觉得冷,坐在屋外的阳光下舒服得很。由此,桐木红茶完全可以利用自然发酵,揉捻叶解块后装入竹筐,山泉水打湿白棉布,拧一下盖在竹筐上,接下来就只用耐心去等待就好。回想起自己初入桐木遍寻不见红茶发酵室,也不觉哑然失笑。
金骏眉的广受追捧带动了无烟工艺武夷红茶的生产,小赤甘、大赤甘与金骏眉的工艺一脉相承,只是原料成熟度降至一芽二、三叶而已。干燥则普遍采用烘干机,无烟炭竹焙笼烘干的作法亦不多见。顺应茶季多雨的气候特点,智慧凝结的产物在青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市场需求与自然气候影响之间,桐木的茶农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天气晴好就生产金骏眉、小赤甘、大赤甘等无烟工艺的红茶。遭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则仰仗青楼萎凋、干燥,生产传统工艺加烟熏制的正山小种红茶。一次在福州邂逅从事了一辈子茶叶审评的陈金水先生,先生的评价掷地有声:“红茶,唯有桐木才是当之无愧的极品好茶。”
年复一年一次次的探寻桐木红茶,有过意料之外的失落,也有喜出望外的收获,如同这不邀而至的雨,大珠小珠落屋檐,聚成涓涓细流,汇入日夜流淌的九曲溪,出远山奔赴远方的闽江,百川归流终入大海。在遥远的海的那一边,在典雅浪漫的英式下午茶的杯盏中,有着来自武夷山桐木正山小种红茶的记忆。
清晨,桐木村在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中醒来,漫山的野茶树在晨雾中自由地呼吸,像精灵一般调皮藏在山林各处,等着茶农漫山遍野去寻摸它的踪迹;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许多的茶树在400年前就扎根在了桐木关,吐纳呼吸早已经跟这一片土地联系在一起;武夷山桐木村是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核心原产地,而“正山”含有正统之意,只有来自桐木关的小种红茶才能称“正山小种”。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布满青苔的老枞茶树)连绵的山地是野茶树成长的沃土,温润的气候是野茶树必不可少的生长条件,这里既是“野茶三宝”的发源地,也被称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什么是“野茶三宝”?称之“野茶”,是因为“野茶”茶树并不长在茶园之内,而是分布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武夷山桐木村的山林之中,山林之中没有路,需要满山遍野去人工寻摘;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茶农们不辞辛劳地穿越没有路的山林)“三宝”则是指从制作工艺和历史都最具代表性的三款茶,它们分别是:传统松木烟熏小种、花香小种和金骏眉。野茶环境造就独特的“野茶三宝”桐木村位于武夷黄岗山,平均海拔约1000米。山间空气清凉香甜,雾气缭绕,环境湿润干净,流水淙淙,常年气温保持在8~18摄氏度,降水充足,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正山小种独特的味道,漫山的野茶,野枞味明显、喉韵独特。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一宝|传统松木烟熏小种在“青楼”,采来的野茶将鲜叶萎凋,将复揉后的茶坯抖散摊在竹筛上,放进底层吊架,燃烧中的马尾松烟通过烟道输送,茶坯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松香使小种红茶带有独特的松脂香味;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独特的工艺造就了松木烟熏小种,口感转换巧妙,回甘醇厚,传统松木烟熏小种凭着独特的“松烟香气、桂圆甜香”征服了全世界;如今越来越多的正山小种在制作工序中取消了松木熏烤,因此,松木烟熏小种也越来越珍稀了。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二宝|花香小种由于自然保护区内逐渐禁止砍伐松木,茶农们逐渐发展出非烟熏的花果蜜香型小种红茶;花香小种不再用松柴熏焙,干茶有明显的天然花香,香不浓烈,细腻含蓄悠长,甘甜醇和,馥郁持久;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三宝|金骏眉金骏眉是难得的茶中珍品,外形细小紧密,伴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汤色金黄,入口甘爽;金骏眉采摘茶树上刚开芽的嫩叶采其芽头最鲜嫩的地方,与正山小种相比,制作上更加的创新精进,味道会比正山小种稍清淡。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野茶三宝”不靠农药,靠花鸟武夷山桐木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经批准不能进入~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这种全封闭式的管理和环境保护,为野茶更添上一层双保险。这里的鸟儿成群结队,全天候消灭虫子,茶树不受害虫的侵袭,从不喷洒农药也能长得很好。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野茶正山小种的“洋故事”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正山小种海运至荷兰,很快,正山小种开始在欧洲皇室之间流行起来;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在当时松木烟熏正山小种是英国皇室的御前珍饮,《崇安县新志》就曾记载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1650年以前,“正山小种”红茶的海外经贸权可以说完全被荷兰人所垄断,但英国于1644年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开始与荷兰人在茶叶生意上短兵相接;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1652年至1654年,英荷终于兵戎相见,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65年至1667处爆发了第二次英荷之战,由于英国再度获胜,摆脱了荷兰人而渐渐垄断茶叶贸易。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从此,英国政府由厦门收购武夷茶,大量将“正山小种”红茶输入欧洲市场。总之,为了这口“烟熏味正山小种”英国人还是挺疯狂的。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识野茶,泡野茶,喝冷茶真正的桐木关烟熏正山小种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有特别的松香味,桂圆香味也更显著;而假的“松烟香”2、3泡之后,烟味已经没有了,马上露出原形。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花香小种,未经过烟熏,外形为深褐色,汤色红,更清澈、明亮。茶汤除蜜糖香之外,还蕴含着馥郁的兰花香。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金骏眉,茶中珍品,外形细小紧密,伴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汤色金黄,入口甘爽。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冲泡红茶茶器以青花瓷和白瓷、玻璃器具最佳,玻璃杯和瓷杯杯壁保温效果更好,散热均匀;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用量:每次投入量为5~8克最佳;3~5分钟出水,可泡8~10次,头泡出水5秒内最佳;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推荐喝法:这是正山小种最独特的喝法,那就是--喝冷茶。其他的茶凉下来之后总会有涩味或是已经变了味道,正山小种红茶晾凉了之后味道喝起来却更甘甜清醇。
桐木关的正山小种~茶韵(六)
“野茶三宝”的功效① 利尿,在红茶中的咖啡碱和芳香物质联合作用下,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率,扩张肾微血管,并抑制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促成尿量增加。② 消炎杀菌:红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消炎的效果,所以细菌性喇疾及食物中毒患者喝红茶颇有益;③ 解毒:据实验证明,正山小种红茶中的茶多酚能吸附重金属和生物碱,并沉淀分解;④ 提神:红茶中的咖啡碱藉由刺激大脑皮质来兴奋神经中枢,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进而使思维反应更形敏锐,记忆力增强;⑤ 生津清热:夏天饮红茶能止渴消暑,茶中的多酚类、醣类、氨基酸、果胶等与口涎产生化学反应,且剌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并且产生清凉感;⑥ 抗氧化、延缓衰老:研究结果表明,红茶中的抗氧化剂可以彻底破坏癌细胞中化学物质的传播路线。美国杂志报道,正山小种抗衰老效果强于西兰花和胡萝卜等;⑦ 养胃护胃:红茶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对胃部的刺激性更小。经常饮用加糖、加牛奶的红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
作者:打东边来了一个西瓜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f71da269786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