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深思教育

对于“通识教育”我们仍需理性看待

2018-07-01  本文已影响23人  一个摆渡的人
对于“通识教育”我们仍需理性看待

“通识教育”是近年来一个比较热的词汇,对于是否应该推行通识教育在社会上也引起了比较广泛的讨论。许多人开始接受“通识教育”的思想并贬斥现行的教育制度,要求废除职业教育而全面推行通识教育。

诚然,通识教育自有其可取之处,但距离全面推行通识教育我认为为时尚早,我们还是应该理性对待。

首先再在这里介绍一下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由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博学多识的通才,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通识教育的拥护者对于那些专业知识的教授比较轻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耶鲁大学的前校长,全球著名教育家,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起初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认为通识教育相较于职业教育有明显的优越性。可是后来我仔细思考后发现,并非所有的高校都像耶鲁那样适合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大面积推行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

首先分析理查德·莱文说这句话的前提,他这句话所面对的对象是耶鲁的全体学生。要知道,耶鲁所招收到的学生是世界范围的精英,他们已经具备超乎常人的智力和将来胜任各种职业的能力。也就是说,无论耶鲁的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行业,他们都会是其中的翘楚。

这个时候,耶鲁就不应该像培养普通职业人那样对他们进行某项专长的训练,而是应该培养他们广博的学识,全球化的视野,良好的交际能力,以及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

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宗旨,耶鲁大学推崇通识教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中国普通高校的学生大都是平民出生,他们的上大学的目的便是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换句话说,耶鲁和普通高校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本就不同,普通高校自然不能照搬。

其实最早的自由教育是有很强的阶级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那些奴隶是没有资格享受通识教育的,他们的目的就是从事繁重的劳动,因此他们只需要掌握谋生的技能即可。只有那些精英阶层才有资格接受通识教育。这也正是亚里士多德十分贬斥技能教育的原因。

对于我们所接触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言论,我们要做的是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最好能够站在该言论的提出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往往能对其做出更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硅谷投资人吴军博士在《见识》这本书中关于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谓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他认为,一个人要从下层阶级跃迁到中产阶级需要的仍然是专业的技能,是能够为别人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中产阶级想要跨越自己的阶级专业的技能显得就没那么重要了。这是候他们需要的是精英教育,或者说就是现在的通识教育。

他认为现在的通识教育的理念固然是好的,但总体上讲那是为需要锦上添花的人准备的,世界上毕竟还有很多人需要雪中送炭。

毕竟国家大量需要的是能够从事一些基础工作的人才,精英仍属于少数。对于普通的公众来说,技能教育是仍不可或缺的,但也并不意味着通识教育完全就忽视。

可以这样说,未来我们生活质量的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我们所接受的通识教育。对于知识的掌握,我是比较推崇先广博再精深的,一来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发现自己真正热爱和适合的行业,二来我们看待问题也能有更广阔的视角,思维不至于僵化。

国家在本科阶段正逐步弱化所学习知识的专业性,那些比较专门的知识在研究生阶段才会接触到,另外普通高校也被要求开设一些通识教育所要求的课程,以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合起来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比较“奢侈”的教育,距离普通的大众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只是当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有资格去谈通识教育的普及,如果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话,空谈西餐是没有意义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