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曹操何许人也——2017级高一22班张峻濠读书汇报演讲稿

2017-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雅痞鲜师

        于某某有话说: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人丑需要多读书”,我对这句话是质疑的。难道颜值高的人就不需要多读书了吗?曾国藩有云: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风骨。我认为这是对读书比较客观的论述。读书也可以是一种爱好 ,现代人不要太妖魔化它;如果从现实功利的角度,高中生多读书确实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这个能力恰是高考得高分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教书匠,于公于私,我都是鼓励孩子多读书的。

        言归正传,今天发布的是2017级高一22班张峻豪的读书汇报。他是为数不多阅读过《三国演义》几遍的同学。从这点来看,我是很佩服他的。张同学选取曹操这个人物,我也是比较欣慰的。曹操历来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孩子以《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作对比分析曹操形象,这个角度我是赞成的。读书要有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这样读书才有效果。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对比

                                                                                                            2017级高一22班  张峻豪

        大多数人认识曹操,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人物形象塑造更是达到了文学史上的巅峰。在作者笔下,曹操的奸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给万千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贪欲和权势欲在《三国演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用“假仁假义”网罗人才,为他所用。以至于我读完《三国演义》之后对曹操很难产生好感,但我对曹操有了不同的看法,是在读过《三国志》之后,从《三国志》里我们看到的曹操文治武功。这两部作品中的曹操差别到底有多大?为什么两部作品中的同一个人物形象会有如此的差异?今天我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太尉桥玄所赏识,不为豪强,除暴安良,但依然不改奸雄本色。他行刺董卓不成逃离京都,途中因猜忌心过重杀了吕伯奢一家,并连出门买就归来的吕伯奢一并杀死。且口出狂言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吕伯奢一家与曹操一家乃是世交,仅凭狐疑猜测就将别人一家杀死,这种残忍又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显露出来。

        曹操对待家人与朋友也不离谎言与欺瞒,对手下更是老练奸猾。大家都知道割发待首的故事,这便是较有代表的例子之一。曹操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可是曹操在过麦田时却因马受惊而践踏了农田。随即叫来行军主薄,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人急忙阻止。在郭嘉以春秋大义“法不加尊”的劝阻下,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即借郭嘉的话,轻轻将死罪抛开。于是拔剑割发,游示三军。此番作为让他赢得了三点美名:其一,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表明他要带头执行军令;其二,他拔剑自刎,表明自己严明法度;最后在郭嘉的劝导下,他沉吟良久割发代首。此一石三鸟之计,既保住了自家性命,又赢得了严明法度的美名,使得“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更是得到了百姓的谅解。在小说的如此描写之下,一个奸猾老练的弄权者形象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曹操对手下兵士百姓都能有如此手段,对待能臣良将更是手段高超。在曹操遇到人才并想将其留为己用时,就会想尽办法笼络,也会用些奸诈手段。

        在《三国演义》中大量叙述了曹操在用人方面手段奸诈的事件。例如在濮阳之战时,曹操差点被吕布手下猛将张辽给一把火烧死。当曹操破白门楼,擒住张辽之后,已有劝降张辽之意,故与之谈笑,却被张辽几句话激怒,欲拔剑杀之。然而在关羽和刘备劝阻后,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这段描写甚为精彩,由曹操的“笑”表现出他的得意;“大怒”表现出他的杀意。但之后却感情上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曹操“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归根结底还是爱才之故,而且为了避免太尴尬,于是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这一句圆场的话将“曹操式”的厚黑学展现地淋漓尽致,确实不愧为当世“奸雄”。

        而《三国志》中的曹操则是一个枭雄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出枭雄。曹操就是在这样一个乱世中升起的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陈寿笔下的曹操,机警聪明,具有济世之才。

        曹操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应是在熹平三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没过多久,便当上洛阳北部尉。当时的洛阳为东汉都城,各类关系错综复杂,很难管理。曹操就职之后,就严明法纪,让人打造了十余根五色大棒,以作为惩戒之具,并说明“有犯禁者,皆棒杀之”。蹇图自恃侄子蹇硕被皇帝宠幸,便违禁夜行,被曹操抓到后乱棒杀死。一时间,京都那些作威作福的权贵们都收敛了很多,没人再敢违犯禁令。曹操此举让其声名大噪,但也因此得罪了以蹇硕为首的一干权贵,被调至偏远的顿丘,任顿丘令。这一年,曹操二十三岁。虽然因此次事件曹操被远调,但这也为曹操积累了政治资本,为他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曹操对时局的把握亦是非常地精准。董卓作乱之后,纵兵抢掠京城,另立君王,自封相国,引起了各路诸侯豪强的反对,已然是失“义”于天下。曹操认为“卓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之后他加入了以袁绍为盟 的“反董卓联盟”。然而这一联盟中的各个势力却是离心离德,根本无法与董卓相抗衡。于是曹操喊出“投死报国,以义灭身”的口号,以一个“义”,站在了时代的更高台阶。除了对时局具有精准的洞察力之处,从《三国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曹操在应对大大小小的战役时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及勇于不断革新的政治魄力。他奖励耕战、重视人才选拔、并且减免赋税、加强对功臣的封赏。这一系列的举措稳定了他在北方的统治,其经国之才显露无疑。

        然而曹操绝对不是温情脉脉的人,在《三国志》中也主客观记述了他狠毒、睚眦必报的一面。曹操在和袁绍交战时许攸背袁投曹,并为曹操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出谋划策。然而事成之后许攸自恃功劳,放荡不羁,甚至在酒席上直呼曹操小名,多次提及自己对攻下冀州的功劳。之后被曹操厌恶,旅任手下许褚杀掉了许攸。许攸被许褚杀掉之后,曹操却只是责备了许褚而非降罪于他,可见曹操对于杀许攸确实有一番思虑。曾经被曹操“跣足而出”迎来的许攸最终落下杀身之祸,其自恃勋劳虽是诱因,但也足见曹操的心狠手辣。纵观整部《三国志》,陈寿对曹操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虽然曹操杀掉了一些不合于己的人才,但是其自身的才能和人格魅力皆尽凸显,不愧为“超世之杰”。

        下面我们看一下两书中的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神医华佗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死有着很清楚的记述。曹操患有头痛病,久治不愈。于是请来了华佗为他医治,华佗告诉他需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病根“风涎”,如此便能根治。曹操大怒,觉得华佗欲害他性命,华佗举了关羽刮骨疗伤的例子来劝其无需多疑。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要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于是将华佗置于狱中,拷问实情。数日之后,华佗竟是死在了狱中。这便是大家都熟知的《三国演义》对于华佗身死的记述。而在《三国志》中却是这样记载的,曹操病痛加剧,命人请华佗看病,华佗先是以思乡之情推辞,后又以妻子生病为由欺瞒曹操。被识破之后曹操大怒,于是便抓了华佗入狱。《三国演义》更强调的是曹操的主观臆断,因疑心而杀华佗;《三国志》中却是因为华佗三番五次地推辞欺骗而惹怒了曹操,从而获罪入狱且死在狱中。一种是主动,一种是被动,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格。并且在《三国志》中曹操表现出了“侮杀华佗”的情绪,与《三国演义》的形象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为什么两部作品中曹操形象竟有如此大差异?

        史书的撰写,多少会受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影响,不同的时候背景之下,所成史书的感情基调也会有所区别。我们都知道,魏国灭了蜀国,司马氏夺权废魏立晋,之后又灭吴,从而完成国家统一。于是陈寿所著《三国志》为了政治的需要对曹操的一生作简要的记述,多写其政治生涯和历经的大小战役,而性格方面就只做了简略描述,也没有受到太多道德倾向的影响。而《三国演义》则是在历经了数朝之后的演义作品,这就无需再考虑魏国甚至是晋国当权者的利益。历史上的曹操重严法度,符合的是法家的思想,而《三国演义》的创作者们多受儒家思想的道德标准所熏陶,曹操的所作所为便与他们所遵循的儒家思想所不符,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尊刘贬曹”的政治倾向性。

        最后我想说我们要肯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也肯定他表现出来的文韬武略;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他性格狠辣、暴虐的一面。我们研究曹操这个性格最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当把他的优点做精华以继承,把他的缺陷当糟粕以摒弃,并加以警醒。

        于某某编后记:张峻豪同学现场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唯一不足之处就是他的PPT做的太一般了。课件不实用,两本书有关人物对比的文字分析一概没有。这些视觉刺激一定会比张同学现场讲授效果好得多。但张同学讲故事还是比较生动的。现场的一些同学甚至通过他的汇报已经产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冲动,我想这就是读书汇报的意义所在吧。一个人的汇报能带动起更多人读书,这才是我的初衷。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著,学生知道的不少,了解的却不多。换句话来说,学生了解四大名著更多是通过影视剧间接获得的。八十年代拍摄的四大名著基本符合原著,但真正阅读过书籍的人还是可以看出这两者的差别所在。再优秀的影视还是比不过原著。在高中,我是鼓励学生阅读原著的。但往往只是鼓励而已,真正能阅读的少之又少。我希望我的学生肯读经典,垦读经典,啃读经典,仅此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